高山杜鹃国产化前景是明是暗

2009/3/24 12:40:15

五六年前还全部依赖于进口的高山杜鹃,国产花的身影近几年来开始在市场上出现。尽管品质还与进口产品存在较大差距,但毕竟在国产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业内有关人士分析,2007年年宵期间,国产高山杜鹃成品花上市数量已达到5万株,2008年年宵上升到8万株,预计2009年年宵将达到10万株。

  更令人震惊的是,就在这一两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突然冒出几百万株高山杜鹃组培苗。如何将这些组培苗培育出成品花,对于一个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新兴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么,高山杜鹃国产化之路究竟该怎么走?


  修剪、催花技术亟待提高


  在年宵市场上,一盆冠径1米、株形丰满、开花整齐、颜色鲜红的进口高山杜鹃,至少能卖到2000元。为了让高山杜鹃能够在春节前达到最佳观赏效果,催花成为一项重要的手段。近年来,一些企业纷纷从国外进口成品高山杜鹃,然后在国内进行催花,但成功概率并不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花期控制不好,不是开早了,就是开晚了。特别是去年和今年的年宵期间,进口高山杜鹃大部分没有开花,市场价格一落千丈,有的甚至出现几十元一盆都无人问津的惨状,给进口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有关专家认为,今后几年内,进口高山杜鹃的数量将呈明显下降趋势,企业将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国产高山杜鹃。


  “目前制约国产高山杜鹃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修剪和催花技术。修剪看似简单,但对于高山杜鹃来说,技术要求非常高。修剪一方面是为了株形均衡美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萌发出更多的花芽。如果修剪不当,不仅冠形中会出现空洞,花蕾也会比较稀疏,一旦观赏性下降,价格再低也没人要。”辽宁丹东天赐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利军告诉记者,目前国产高山杜鹃由于在这两个关键技术环节上还没有过关,因此,无论株形还是开花整齐度,均无法与进口花媲美,市场价格一般只有一两百元一盆。修剪和催花技术犹如高山杜鹃国产化路上的两只“拦路虎”,只有跨越这两道关,高山杜鹃国产化发展才能出现新的转机。


  在我国较早从事高山杜鹃生产的河北省石家庄燕赵种业有限公司花卉公司经理李志斌告诉记者,修剪和催花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关键技术,前期修剪出现问题,也会给后期催花带来不良的连锁反应。经过几年的栽培试验,目前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两项技术,每年都能向市场推出3万盆成品花。李志斌表示,尽管他们已基本掌握高山杜鹃的栽培技术,可与进口高山杜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目前他们正在对不同品种的高山杜鹃进行生理基础性研究,使栽培技术逐步量化、细化,从而提高国产高山杜鹃的整体栽培水平。


  引进技术谨防“消化不良”


  “修剪和催花技术不成熟,但我们生产的高山杜鹃组培苗质量非常好。去年,德国花卉专家来我们公司考察时非常惊讶,认为我们养的苗子比他们在德国养的还要好。然而从小苗养到可以上市的成品花至少需要5年时间,这期间的栽培技术我们还是个盲点,国内也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因此,我们决定从德国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公司进行技术指导。”潘利军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他们陆续培育出上百万株高山杜鹃组培苗,但由于栽培技术不成熟,至今没有找到销路,生产企业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不敢轻易尝试种植,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找当地农户分散代养,而把希望寄托在德国专家带来的技术突破。


  技术引进无疑可以让企业少走弯路,但如果“消化不良”,将于事无补。在今年4月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上,比利时布洛克公司总裁布洛克先生表示,高山杜鹃的修剪和催花技术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针对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在中国春节不固定的状况下催出漂亮的花朵。另外,还有一个难题就是中国的生产者由于受设施与资金等因素制约,对国外提供的技术不能完全消化吸收,也没有完全按照技术标准严格管理,这也是高山杜鹃催花频频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此,该公司专程在我国山东日照建立了催花基地,研究在中国进行栽培和催花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