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升发展的原动力。
鄢陵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和花木发展具有雄厚的基础,鄢陵的潜力在农业,优势在花卉,要实现农业快速发展必须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花木为主的特色农业,确立了“以花富县、依花名县”的战略,把花木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使花木发展从小打小闹变成规模化发展,为加速花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实施示范带动,不断提升发展的引导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培育一批花木产业发展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培育先进典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专家指导、干部帮带等方式,培育一批花木种植大户、花木专业种植村,立足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花木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不断升级,经济效益持续增加,已成为典型的示范村。目前鄢陵县有很多村都在发展花木生产,在外共420人,通过窑家村的人际关系,一个自然、和谐、文明、富裕的村庄初具规模。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种植品种新的企业,县政府予以重点扶持,并培育发展省市级花木龙头企业30多家,在龙头企业运作上大力推行运行公司制、科技推广承包制、连接农户合同制的运行机制,并规范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建设示范基地。抓住许昌市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机会,在花木核心区建成标准化生产展示、鲜花盆花生产、花木产业化配套建设等七大示范基地。
(三)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发展的支撑力。
为提升花木产业的科技水平,我们一是聚拢培养人才。与省内外2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专家学者指导全县花木产业发展,解决花木生产中的难题,积极引进花卉园艺专业毕业生来鄢陵工作,有20多名已经成为花木产业化经营的科技骨干,同时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乡镇领导干部花木园艺知识培训班,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科级后备干部园艺培训班,共培训人才500多名,对全县382个行政村的花木产业带头人进行培训。
二是加强科技开发。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了河南省园林植物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两个,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0多个,完成了樱花、腊梅、红叶石楠等。同时腊梅技术属国内首创,二条刺槐及脱土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推广名优产品,先后推广了红叶石楠、北美红枫、日本樱花、北海道黄杨等国内外名贵花木。
(四)推行工厂化模式。
一是加强县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积极完善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花卉区的生活条件。
二是加强信息营销体系建设。先后扶持建成花木交易信息中心、农业中心,并开通花木信息交易网和农信通通信业务,为花木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311国道两侧形成销售长廊,占地385亩的专业花木交易市场正在建设。2001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吸引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参会参展。去年9月28—29日,第八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升格为国家林业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为花木交易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有效促进了花木生产和销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推进二次创业,提升发展的竞争力。
一是通过近年来的实践。鄢陵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花木产业的竞争是规模的竞争、档次的竞争、品质的竞争,为保证花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2007年8月启动了现代名优花木科技园建设,实施花木产业的二次产业,着力打造花木的航空母舰,我们坚持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理念,把花木生产、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三篇文章一起做,聘请河南农大专家进行总体规划,规划涉及40个乡镇,耕地面积10万余亩,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花木标准化生产区、名优品种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
二是搞好土地流转。在土地规模流转没有成熟模式的情况下,积极创新思路,在符合政策、群众自愿的情况下,由村委会统一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作出具体规定,确保土地依法流转、有序流转、稳妥流转、和谐流转。
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发展花木园区建设靠一家一互不行,必须要有大支配,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措施,举全县之力,动员各乡镇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工作。
四是着力优化环境。在硬件建设上累计投资1.2亿元,确保园区内通道路、通水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对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并组织县直单位成立了42个驻村服务队,建立乡村、企业与群众之间的协调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目前,鄢陵现代名优花木园区已入驻省内外企业38家,完成投资5.2亿元。(摘自河南省鄢陵县人民政府县长袁宝根在第六届花卉产业高峰论坛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