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苗木产业化 守着“聚宝盆” 为何还犯愁

2008/4/4 8:50:55

阳春三月,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然而记者在宜兴采访时却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是该市许多绿化公司正积极奔赴外地,四处寻购苗木;另一方面却是当地不少种植户在为苗木销售而犯愁。按理说,就地取苗,既方便又能节约成本,这些采购商为何要“舍近而求远”呢?一家绿化公司负责人告诉说,当地苗木产量虽然不少,但规模种植户却不多,大多实行“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在品种、数量、规格等方面无法满足自己的采购需求。
    宜兴苗木产业起步较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蜚声国内,然而长期以来徘徊不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步发展的常州夏溪花木市场,早已成长为年销售十多亿元的“老大哥”。据宜兴农林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规模小而分散、管理水平低、销售方式落后,这是造成该市苗木产业发展滞后的三大主要原因。
    规模小而分散,竞争力不强。宜兴拥有苗木面积4万多亩,种植户成千上万,但规模经营户却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农户种植规模都在三五十亩左右,有的甚至只有几亩地。同一苗圃内品种杂乱,加上新品引进滞后,市场竞争力自然不强。眼下,随着市场对苗木需求越来越细化,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在数量、规格、品种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客户批量采购的需求。
    管理粗放,缺少科技含量。据宜兴一位农林专家介绍,现代化苗木生产,需要像种蔬菜一样“精耕细作”。然而当地不少农户却认为苗木种植是“靠天吃饭”,根本不需要花大力气去管理。有的把幼苗种在地里后就“万事大吉”,从此几乎不闻不问。大部分苗圃采用露地栽培、高密度种植等传统生产方式,设施大棚、喷雾、遮阳等现代科技手段匮乏。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造成苗木成活率和质量不高,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这位专家焦急而无奈地说,“人家培养三年就能成材,我们却要用4年甚至5年,有的还无法上市,这样效益如何会高呢?”
    市场开拓意识不强,销售渠道狭窄。宜兴不少种植户销售观念落后,仍是采用等人上门求购的陈旧模式,缺少走出去抢占市场的意识。加上缺乏一支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无法和市场形成对接,导致产品销售不畅,产业化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内苗木市场竞争激烈,像红叶石楠容器苗,过去每株售价高达几十元,现在已降到几元钱。不少种植户由于信息不畅,依旧守着多年前的市场行情,报价就让采购商纷纷“望而却步”。
    据宜兴农林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要推动该市苗木产业走上发展正轨,广大种植户必须改变传统经营理念,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经纪人队伍,形成“产、供、销”的产业链,这样才不用守着“聚宝盆”为如何致富而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