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赠送2万棵树苗为何没人要

2008/6/24 22:14:37

沈阳市苏家屯区王纲乡农民郑孝斌决定将2万多棵杨树免费送给国家,让这些树在同袭沈风沙的战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让郑孝斌心急的是,他与多个部门进行联系都遭到了拒绝,“我觉得我的想法是好的,2万多棵杨树免费送给国家,国家都不要吗?”(3月23日《辽沈晚报》)
看来,西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被郑孝斌这位慷慨的农民给破了先例。比这更让人诧异的是,沈阳市的绿化、环保等部门居然严格遵守法纪,拒绝接受这道“免费的午餐”,反倒令我等旁观者不知如何评论了。
价值30万元钱的2万株杨树苗,白白送给有关部门部门,以便让这些杨树苗尽快踏上“沙场”,降伏沙漠不断延伸的这只“手爪”,按说该是双赢的特大好事,为什么这些部门高风亮节,故作“廉政”姿态,坚决不拿群众的一草一木,颇值得琢磨。
诚如报道所言,如今沙漠离沈阳市区仅有120公里,科尔沁沙漠已真实地在沈阳市“落户”,并以每年30米的推进速度逼近沈阳市区。值此“沙临城下”的危急关头,农民义捐的2万多棵杨树,不亚于2万名“抗沙将士”,在抵御“沙魔”的进逼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没人接受这些树苗,考问的无疑是职能部门的价值观和责任观。
绿化部门拒收捐赠的杨树苗,虽然他们没有明说拒绝接受的理由,但其“难言之隐”,还是不难估摸出个八九不离十。郑孝斌“去过各个苗圃,但是人家都说不要杨树。”这句话里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沈阳所有的苗圃都是隔着门缝看杨树,以为这种树苗不够接受馈赠的资格,从而冷眼冷语予以回绝。也就是说,苗圃是给沈阳市培育适合城市街道种植树木、向市民提供高品味花草的单位,经济价值决定了其审美价值。而杨树呢,只有作家才去摆弄什么《白杨礼赞》,苗圃要的是经济效益。接受这么多杨树苗,捐赠的农民说了,为的是治沙,这不是要求俺苗圃单位去沙区栽树吗?防沙治沙和我苗圃有何干系?拒绝农民的好意,实属正常。
环保部门也不要这2万株树苗,虽然和经济价值取向无关,却也何尝不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省得农民送树苗来了,把媒体的视线吸引过来,环保局还不得变成了“防沙局”,组织人马到沙区植树去。植树不说,护林分明是林业部门的事情,我环保保护的是城市环境,不是沙漠地带的环境啊。
不知道郑孝斌去没去沈阳市林业局,也不好猜测如果去的话,林业局会不会收下郑孝斌的馈赠品。至少,从农民的2万株杨树苗送给国家的愿望泡汤不难看出,时下,一些职能部门实行的还是“关门行政”,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本不管其他部门的事情,更不要说体谅群众的疾苦了。假如在这起送树事件中有一个部门主动和负责治沙的部门联系,或者给郑孝斌指条明路,不让他跑冤枉路,此事也就不至于闹成今天这个沸沸扬扬的程度了。
没利的东西不要,多于的事情不接,怎能不让郑孝斌的2万株树苗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