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温室培育百合 使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2008/7/2 9:12:58

近日,在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下,由昌平区林业局和北京盛斯通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的《基于循环农业内涵的百合花卉产业科技示范工程》被列入北京市《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主题计划项目,其建议方案获得批准,获批项目总经费达到974.4万元。百合种植已经成为昌平区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6年,昌平区南口镇西李庄村的废弃砂坑和沙滩地上,长出了大片大片的百合花。干惯了粗活的农民突然成了从事设施农业的行家,从种球的选择、栽培基质的配方,到如何搭棚、种植、浇水,这些精细活儿样样都拿得出手。目前,南口镇已建起了180多个大棚,年产百合鲜花约110万枝,占北京地区产量的80%。该基地百合种植以“西伯利亚”、“索邦”、“阿克迪瓦”、“眼镜蛇”等多个精品百合品种为主,其生产的百合鲜切花枝条笔直坚硬、叶色纯正、花朵大而饱满,优良的品质取得了业内人士的赞誉,在北京市场一经推出便备受消费者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基于李庄百合花科技示范基地的技术优势、良好的市场环境、成熟的市场营销体系,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一花三果”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战略,“一花”即在昌平西部四镇发展以百合鲜切花生产为主的花卉产业。李庄百合花科技示范基地集技术、人才、培训、都市观光于一体,逐步带动昌平西部南口、流村、马池口和阳坊四镇百合花产业的发展。将李庄百合基地先进、成熟的技术与昌平西部四镇的荒滩地进行对接,通过建立百合花日光温室,实现技术与资源的有效结合;将李庄百合基地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昌平西部四镇的劳动力对接,建立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经济与社会效益密集型的产业群,安置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以马池口镇辛店村为例,该村于2007年9月初投资220万元,建设了拥有20栋大棚、占地53亩的百合基地。在辛店成功试点的基础上,马池口镇于2008年在百泉庄、上念头等其他5个村开始筹建100栋百合温室大棚。大棚建设成功之后,每棚出产百合大约5000枝,每支成熟百合价格为6元,这样,百栋大棚预计将给农民带来大约300万元的收益。
百合的种球繁育一直是困扰花农的一个难题,为此,昌平区政府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市园林绿化局等单位开展合作,推进百合种球的本地化生产。目前,昌平区的百合种球繁育基地开始投入生产,已建成大棚31栋、温室10栋,其中5栋温室投入使用,每栋种植百合子球17328粒,共种植86640粒。百合商品种球的繁育可为百合切花基地提供种球,解决目前由于种球进口造成的高成本问题,减少农民的生产开支,推动百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根据规划,到2010年,昌平区将可生产百合鲜切花1600万枝。依托昌平区委、区政府的政策优势,依靠昌平区的地域优势、劳动力优势,各个百合花基地将发挥其科研优势,集成首都科技资源,为昌平的花卉产业建设积累后续发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