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村民们的美丽事业 打造出斗南花市玫瑰产地

2008/7/22 7:41:09

天天苗木网7月21日消息:11年前,滇池南岸的兴旺村在冥冥之中,做了一件10年后改变农业县命运的大事。
那一年秋天,晋宁县昆阳镇兴旺村村民张学文不再像往年一样,眼巴巴地盼着水稻有一个好收成。同样生长在滇池边,呈贡人一亩花抵得晋宁十亩粮,然而晋宁为何不能?张学文等七八个农民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不务正业”的问题。次年春天,他们开始了大胆的“吃螃蟹”尝试,在老辈人怀疑的目光中,一直都是“以粮为钢”的滇池南岸出现了一小片玫瑰、非洲菊种植区。一项“美丽事业”从此开始,且一发不可收拾。10年过去了,兴旺村真的兴旺了。原来不名一文的小村子如今已变成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眼见为实,7月16日,记者慕名走进兴旺这个“鲜花盛开的村庄”。放眼兴旺村四周的田地,一顶顶白色大棚整齐排列,犹如一片银色海洋。“银色海洋”的上空,不时能看到一群翩翩起舞的白鹭。进入大棚,只见一株株1米多高的支架下,鲜艳的玫瑰、多彩的非洲菊在绿叶掩映中格外迷人。三五只蝴蝶停歇在花蕊中,它们是那么地依恋,那么地痴迷。
据介绍,兴旺村90%以上的耕地都种上了鲜花,几乎家家都住上了小楼房、不少花农不仅有货车而且还买了小轿车。和兴旺村一样,花香蝶舞的滇池南岸,鲜切花种植面积达3.8万亩,今年上半年鲜切花产量突破8亿枝,主要品种有玫瑰、非洲菊、康乃馨和百合等。如今的晋宁,到处可见“美丽事业”。
斗南花市七成玫瑰产自晋宁
站在种植玫瑰的大棚里,花农张学文一脸踌躇满志。他种的“紫秋”玫瑰花是市场上很受欢迎的品种,品质也是一流的,每亩收入近万元没问题。除了自家田地全部种上了玫瑰外,他还在村里租了四五亩地种花。
像张学文一样,兴旺村民种植花卉很有底气:全村所有花地大棚化种植100%,施肥、剪枝、保温、采摘、储藏、运输等环节全部采用先进技术。“同样的花,我们这里更美。”张学文自豪地说。
“随着新昆明建设步伐加快,很多花卉企业生产基地纷纷迁移到晋宁谋求更大的发展,因此晋宁县花卉产业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晋宁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仅2007年上市鲜切花就达17.14亿枝,总产值达4.85亿元。其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占昆明市的36.9%、47.3%和36.4%,居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高原花都”。
据介绍,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土地土质的老化等问题,“云花”生产基地已完成了由呈贡向晋宁的转移。目前晋宁县花卉生产集中于昆阳镇、晋城镇、新街乡、宝峰镇和上蒜乡等乡镇。晋宁县花卉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我省最大的玫瑰花、鲜切花种植基地。据统计,在斗南花市中,有70%的玫瑰产自晋宁。
科技牵引花卉产业提速发展

回顾晋宁成长为“鲜花之都”的历程,晋宁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科技持续发挥“牵引力”的结果。当花卉消费刚刚兴起时,晋宁县农业部门立项引种玫瑰大获成功,这便拉开了滇池南岸“美丽事业”的大幕。
据了解,晋宁县在花卉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花户都习惯于单打独斗、散兵游勇式的种植方式,对市场行情的把握,风险意识的防范都比较欠缺,因此吃尽了市场信息不灵、技术缺乏、销售不畅、盲目跟风的苦头。为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落后耕种方式,培养“市场型、技术型”农民,为使花卉产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2000年9月该县成立了蔬菜花卉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蔬菜、花卉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在政府主导,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晋宁县至今已组建了18家花卉经济联合体,各类花卉协会26家,拥有会员约2000人,覆盖农户近1000户。协会成员主要有农艺师、种田能手、市场能人等。这些协会组织一手连着市场,一手牵着农户,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他们不仅为会员提供经验交流平台、市场信息、技术培训、业务指导和服务,而且改变了花卉种植的传统模式,提高了花卉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种花好手和市场能人。
“美丽事业”造就“高原花都”
目前,对于许多兴旺村的村民来说,种花已只是“副业”或“辅业”,随着众多花卉协会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兴旺人开始走出花田,做起了花卉经纪人业务。“来我们村打工的人很多,有昭通的、文山的,还有贵州、四川等省的。”花农洪春喜说。从兴旺村大面积种植鲜花以来,村里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就踏上返乡路从事“美丽事业”。
在兴旺村,村民袁琼芝不仅自己种植非洲菊15亩,还成立了鲜花收购公司,成了村里种花致富的带头人。她说,上世纪末,当地村民以种水稻种蔬菜为生,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随着呈贡县花卉产业化的带动和当地几名村民的试种,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花卉经济逐渐萌芽,并在以后的几年里迅速得到发展。现在袁琼芝一家每年的纯收入达10多万元。如今,村里像袁琼芝一样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民在昆阳镇各村比比皆是。
“今年情人节时的一单买卖,我就赚到了2万多元!”61岁的花农张学仁高兴地说。在“美丽事业”的推动下,兴旺村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