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空山核桃”一个品牌打天下

2008/8/15 9:20:28

如何做大做强品牌,以品牌效益带活一个富农产业,通江县空山乡打造“空山”品牌的做法值得借鉴。该乡立足实际,打造“空山”品牌,采取有效措施做大做强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不仅增强了品牌效益,壮大了发展规模,更延长了产业链条,为农民拓宽了增收致富门路,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明一大片”的作用。


  8月6日,记者走进通江县空山乡,但见成片绿树掩映下的串串核桃坠满枝头,煞是喜人。


  “以前种了1400多棵核桃树,年收入在1.8万元左右,今年又投资5万多元建起30亩核桃苗圃,年收益可增加4万多元。”正忙碌着为核桃苗施肥、治虫的空山乡七星村村民杨仕鹏满脸喜悦地说。


  叫响“空山”牌  走出特色路


  几年前,空山乡党委书记魏福德在思谋如何让群众增收时犯了难,空山地陡土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该乡经济的发展,如何变劣势为优势,敲开群众致富门?在通江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魏福德带领党政一班人,经过充分调研和酝酿,决定利用该乡山大、林多、光照时间长和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念活“山”字经,做活“林”字路,打响“空山”牌,种植空山核桃。


  该乡组建了由乡党委、乡政府一把手负总责的核桃协会。协会组织技术人员通过嫁接实现品种改良,培植新苗木,夯实核桃基地建设……短时间,一场以发展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的硬仗在崇山峻岭中打响。


  杨仕鹏告诉记者,空山乡一带一直有大量的核桃树,但核桃壳厚料小,很难卖个好价钱,而且很多核桃树是间年结果,还有很多核桃没成熟就掉落了,产量极其低下,村民从来没有想过会在发展核桃上发财。


  两河口乡木诺槽村村民张兰香告诉记者, 2005年前,她家的两棵核桃树年产核桃最多不超过40斤,通过嫁接、治虫和施肥后,当年产核桃113斤,而且壳薄粒丰,卖了个好价钱。尝到甜头后,2006年,张兰香栽植了由县科林所免费为她提供的20苗核桃新品种。如今,她家已栽植核桃苗木137株,而且大多数已投产,预计今年能收核桃600斤。目前已有客商和她联系,经初步商议,价格定在每斤8元左右。


  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该乡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量猛增,如何让种植核桃的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空山乡乡长岳强介绍说,过去,大都以农户散卖为主,因受当地市场和包装设计的制约,每斤核桃不过三、四元钱。2006年,空山乡核桃协会与通江县山霸王等龙头企业联合,共同包装空山核桃,并注册为“空山”牌, 以空山核桃为主的干果制品有了品牌后身价倍增,供不应求,远销上海、福建等地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创建新机制  做成大规模


  为加快以“空山”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开发,通江县相继出台良种嫁接苗繁育、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奖补政策,实行“谁建设、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允许承包和转让”等措施,充分调动村民发展“空山”干果产业的积极性。该县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有偿服务;鼓励私营林业大户、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林业科技人员参与核桃产业开发,参与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及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的全过程。目前,全县发展年产核桃1000公斤以上的生产大户31户,一个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发展核桃产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2007年9月,全省唯一的“以县为单位、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项目在空山沿线的15个村落户,为以“空山”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该县计划在两年内新建核桃育苗基地5个,发展苗圃100亩,培育嫁接苗木11万株,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培育实生苗150万株,新建核心示范基地5000亩,产业带总面积超过3万亩。通过加强水肥管理、地产改造、病虫防治,力争核桃产品优良率超过70%,年产量超过2500吨,产值达到5000万元,真正把核桃产业培育成北部高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依靠新科技  产出大效益


  “过去从来没有想到要给核桃树打药治虫,修枝刷干。”几年前,杨仕鹏家的1400多棵核桃树由于缺乏技术,产量极其低下,年收入不过3000余元。去年,在县林科所的帮助下,杨仕鹏对自己种植的核桃树进行全面改造,加强了管理,年收益达到1.8万元。


  该县在抓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开发和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科技支撑为抓手,以技术服务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纽带,加快了全县核桃无性化造林技术的推广。在省林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以本地乡土核桃优良品种为主,国内优良早实核桃为辅,在诺水河镇建起“空山”优良品种采穗圃50亩,坚持“培育核桃专业大户、成立核桃产销协会、开发核桃精深产品”等发展思路,引进“曙光、维纳、香铃、新温、新早丰”等核桃优良品种23个,建核桃丰产示范园600亩,改造核桃低产林9300余亩。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2.3万余亩,投产率65%,实现产量1700余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