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立新村民培育苗木致富记

2008/8/19 10:04:15

移民新村名片多。9月7日,记者走进清流县嵩口镇立新村,当地农民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名片:立新苗圃,刘稳生,13306088979;新明苗圃,刘金泉(业务主管)……

  立新村农民印起名片,是因为往来市场、销售苗木的需要。而刚移民时,穷得丁当响的他们,别说印名片了,面对出村的那条山间黄泥小道,谁都懒得走出去。

  立新村是个整体移民村。1972年,因建设安砂水电站,村民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素有“鱼米之乡”的清流县沙芜乡迁入嵩口镇。他们盼着在新的地方发家致富,因此把新的村取名为“立新”。

  一切从零开始。致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立新村一穷二白,加上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村民收入以种田为主,生活十分艰苦。1984年,村里响应上面的号召,靠农贷政策上山植树造林。村民们用土箕挑回来几万株造林苗木,一种就发现苗木质量不咋样。

  穷则思变。这触动了刘稳生、刘希根、刘金泉等村民自己育苗木的念头。他们琢磨道:山区出门见山,造林苗木到处都要,也许是个致富的门路。他们开始试着种植苗木,可是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刘希根的半亩造林苗才卖了60元。

  钱没赚到,但仍让他们看到了造林苗木的前景!因为他们发现,不是自己培育的苗木不行,而是他们没有市场经验,没有找到销路。第二年,刘希根把造林苗木扩种到3亩,并且一有空就走出大山。正好明溪有个地方需要大量的苗木,这一次那3亩造林苗卖了好价8000多元。

  尝到了甜头,刘稳生、刘希根、刘金泉等村民更加坚定了靠种植苗木致富的想法。到1988年,他们已种植苗木100多亩,这可是一个大数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村民也跟着培育起造林苗木。杉木、马尾松、木荷等苗木,逐步替代了他们山旮旯里的水稻。

  时移势易。随着种植造林苗木规模的扩大,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村民,发现市场上绿化苗木更抢手、更有效益。于是,他们开始瞄准试着培育绿化苗木。

  又是刘稳生、刘希根、刘金泉等人带头吃螃蟹。“哈哈,培育一亩绿化苗木的收入,是种一亩水稻的六倍以上。”

  培育苗木是细心活,半点马虎不得。村民懂得科学的力量,为了学会实用的技术,他们订阅专业书籍、专业杂志,还通过邮购收集有关VCD片。培育苗木更是辛苦活,整地、施肥、除草等等,一样都不能少,每年正月初二,他们就下地翻土整地。

  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特征,干活的人自然就带上了相应特征。立新人,好认!这不,全嵩口人都说,只要看到谁的大拇指和食指青青的,就可以断定此人是立新村的。支书刘稳生笑着解释道:“手指经常拔苗木,就变得青青的,很难洗掉。”

  经常出门跑销路,买卖树苗,没有名片,当然不行。精明的村民不仅印起了名片,而且各人名片上的苗圃名头全不一样。让人一看,啊,这里的苗圃真多!他们见人就递名片,广交朋友,多方联系。不少客户就是通过名片,向他们订购苗木的。

  有件事让村民们记忆深刻。有一次,一个江西九江的客商循着刘金泉的名片来到嵩口买苗木,但怕上当受骗,拐了个弯,打电话到镇里问是不是有这个村、有这么个人。后来刘金泉用摩托车把他请进村。这件事让村民深知诚信的重要性。

  立新村有60多户人家,其中有58户村民培育苗木。目前,全村培育各类绿化苗木30多个品种,造林苗木10多个品种。去年全村育苗销售收入90万元,亩产值3500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2100元,同时解决了300多个劳动力出路问题。去年,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4户,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20户。如今,村民还在邻近的村租了150多亩土地扩大苗木生产。

  从单纯培育造林苗木,到造林苗木和绿化苗木兼而有之,立新村的苗木事业从小到大,村民从以前的贫穷走到了现在的富裕。然而,立新村的好日子还在前头,你瞧,出村那条机耕小道已劈成大道,正在改建铺设水泥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