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乌云斯庆

2008/11/13 7:34:06

天天苗木网11月12日消息:在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昌黄嘎查,一位名叫乌云斯庆的蒙古族妇女,用她的胆识和谋略,带领12名姐妹共同治沙造林的故事广为流传。
为了治沙,老父亲搭上了一条命,他的遗愿,成了乌云斯庆的“心病”。
乌兰温都尔的汉语意思是“红色的大沙梁”,是苏力德苏木昌黄嘎查最西南的一块大沙。在这里红色的沙丘连绵起伏,方圆10公里曾经鸟兽绝迹,被称为全苏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滚滚黄沙不断无情地吞噬着周围有限的农田牧场,使嘎查牧民饱受风沙之苦,就因为治理难度大而一直横行肆虐,成为嘎查牧民的心头之患。
1999年12月1日,在沙尔利格镇昌黄嘎查村民代表大会上,乌兰温都尔大沙的治理问题被再次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但就因为缺少资金,沙丘流动起伏、面积大、治理条件差、困难多而迟迟无人问津,甚至有的牧民提出放弃治理,任其自然的建议。就在这时候,一年前刚退休的老村长、共产党员巴音耐木扣老人主动请缨,在众人的唏嘘不解中承包了这片荒沙,开始走上艰苦的治沙之路。这位当了32年村干部的老共产党员,在签定承包协议时非常激动,希望让家乡这4.8万亩荒沙早日披上绿装,并在开展治沙造林的同时,带领当地牧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然而,乌兰温都尔大沙犹如一匹不可驯服的烈马,时时奋蹄扬鬃,掀起沙尘暴天昏地暗,让耐木扣老人和他的家人饱尝了这片红色大沙梁“暴躁脾气”的厉害。更为严重的是,在仅仅一年的治沙造林中,耐木扣老人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甚至把变卖牲畜的钱也全投在了治沙上。可对于漫漫荒沙,资金需求却像个无底洞,那点投入只是杯水车薪。有时刚栽下的小苗就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走,让所有的心血在一场大风过后化为乌有,坚强的老人真是欲哭无泪。面对如此现状,耐木扣老人并没有泄气,他认真总结每次失败的原因,不断酝酿完善新的治理方案,试图尝试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即联户入股治沙,聚积更多的力量和资金降服荒沙。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不幸正在悄悄降临,2000年12月15日,长年的心力交疲、积劳成疾,无情地夺去了老人的生命。
老父亲的突然辞世,给了儿子乌拉和儿媳乌云斯庆致命的一击。但是他们心里十分清楚,只有迎难而上,才能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同样是共产党员的乌云斯庆勇敢地站了出来,提出吸纳当地妇女联合承包治理大沙的方案。她的倡导得到了周边12户牧户、12名妇女的积极响应。她带领姐妹们向嘎查领导保证:“我们一定要治理好乌兰温都尔这片大沙。”就这样,以乌云斯庆为首的13名妇女组成了联合治沙小组,这群娘子军再次吹响了进军乌兰温都尔大沙的号角。
为了治沙,乌云斯庆和姐妹们拧成了一条心。她们的举动,在掌声与非议中撞击。
为了能够治理好这片大沙,乌云斯庆东奔西走,四处筹措资金。13名妇女,每人投资3500元,成立了股份制的治沙站。她们在大沙中建立了治沙指挥中心兼休息室。为了省钱,她们当时盖房时只请了一位木匠,13户牧民起早贪黑,搭帐篷露营,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大沙里没有路,没有水,建房物料只能从各家十几公里以外的家里一背一背背过来,水也全是毛驴车艰难地一车一车拉进来的。现在总算好了,大沙里有了人烟,每当林忙季节,她们都会吃住蹲守在这里,虽然简陋,却有了个落脚和遮避风雨的地方。
2001年春天,大地还没有完全解冻,乌云斯庆就急切地带领12名妇女及其家人进驻到大沙深处,投入到治沙造林的战斗中。春天的毛乌素大沙漠正是多风的季节,天气说变就变,强沙尘暴一场紧接一场的袭来,风沙打在人们的脸上,针扎般疼痛,眼睛也无法睁开;吹在人们身上,站立都无法稳定,更不要说挖坑造林了。有时突然间狂风大作,沙浪滔天,会把她们连人带身上背的苗条刮到坡底,一天下来,都累得不会动弹了。这哪是人受的罪﹖干什么也不至于这么苦、这么累呀!一部分人情绪低落,思想也开始动摇了。加之社会上的风言风语也一溜一溜地说开了:有的说乌云斯庆她们太自不量力,拣了块难啃的硬骨头;有的说,看她们也撑不了几天,就等着如何收拾残局,老老实实回家当好主妇吧;更有甚者,一些周围的牧民因为乌云斯庆她们在承包点上了网围栏,影响他们自由放牧而怀恨在心,不断出来刁难、指责……面对当时的局面,乌云斯庆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正确,难道说自己为家乡尽一点应尽的职责也会是错误的吗﹖这时她又想起老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和自己承包时的誓言,重新振作起来,信心也更加足了。每天白天上沙造林,晚上回来就给伙伴们做思想工作,使大家认识到,要想脱贫致富,处在荒沙中,就必须从最基础的治沙造林开始,向沙漠要收入,要效益,改变生态环境。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她们苦往一处使,劲往一起拧。为了节省时间,她们中午很少回家,饿了,啃块干饼或在沙里硬巴的地方驾灶煮饭吃;渴了,就在下湿地挖个坑喝口又苦又咸的浑浊泥水。茫茫沙海中,她们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呵护着每一株艰难存活的生命,将希望的绿色一点点播撒。经过一个多月不要命的苦干,一道道沙障树起来了,一棵棵小苗泛出了绿意。一季度完成人工造林4500亩,并在所有造林地块全部设置了沙障。
到了夏天,4000多亩造林地上,羊柴、花棒、杨树长得郁郁葱葱,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伙伴们个个喜笑颜开,都说跟着乌云斯庆干没错,一定要坚持下去,把4.8万亩荒沙全部治理完。
有了良好的开端,乌云斯庆更加信心百倍。她们的造林事迹也受到了林业部门的奖励,予以技术和资金的扶持。2001年被旗林业局确定为5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这对乌云斯庆她们来说,无疑雪中送炭,更加激发了她们治沙造林的热情。2003年,SPPA中国/unicef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项目确定乌云斯庆她们为乌审旗04大组项目户,这给了组长乌云斯庆和她的伙伴极大的鼓励,她们将项目贷款全部投在了治沙造林上,有力地推进了造林绿化的速度。
乌云斯庆热情、能干,但她从不蛮干。她常常不厌其烦地向林业科技人员和有经验的造林大户取经,并能结合实际,运用到自己的造林实践中。治理当中,她们采取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方法循序渐进,造林树种重点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乔灌木树种,平地硬梁柠条、紫穗槐,大沙梁上羊柴、花棒,丘间低地种植杨树、柳树,造林后及时设置沙障,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可谓天道酬勤,6年过去了,乌云斯庆她们承包的4.8万亩荒沙已全部披上绿装,成为全旗“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当年鸟不拉屎的荒沙梁上,如今满坡满洼的杨柳树随风轻舞,姹紫嫣红的羊柴花芳香四溢……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了一个清幽致远的“绿色王国”,其生态效益正在日益凸显出来。而乌云斯庆本人和她的家庭,也多次荣获旗级“治沙能手”、市级“治沙女状元”、“三八红旗手”、旗级“绿色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
为了致富,她引导姐妹们转变观念,她们开始向沙漠要收入、要效益。
为了治沙,伙伴们已经是一贫如洗了,怎样才能使大家尽快摆脱贫困,从而实现当初治沙致富的目标,乌云斯庆日思夜想,苦苦思索。终于悟出了一定的道理:深居沙中,不能只是简单的造林拓荒,必须转变脑筋,走出治沙返贫的恶性循环,在加强对现有成果管护的同时,必须向荒沙要收入,要效益,走以林养林、建设养畜之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乌云斯庆和姐妹们积极行动起来,并对下一步做了详细的规划:开发土地300亩,架电打井配套,发展种植业。一方面继续加强治沙造林,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水地种草,发展养羊、养牛业,育苗为造林提供充足的苗木。采收成熟林地的羊柴种子增加收入,平茬利用灌木枝叶为舍饲养殖提供大量优质的饲草料,同时修通造林点与嘎查的路,打通她们今后运送苗木和变卖优质饲草料的通道。
然而,这一切做起来又谈何容易﹖资金的紧缺成了制约她们实现突破的最大“瓶颈”。地是推好了,可无钱架线和修路,焦急的她们只能望“地”兴叹。生性好强的乌云斯庆并没有就此退缩,她一方面安慰伙伴们坚持下去,一方面主动出去多方争取贷款和投资。尽管目前还没有结果,但她不气馁,她告诉我们,就是高利贷,她也要贷上首先架通电,争取将今年的羊柴平茬粉碎,就是单卖草粉也能增加不少的收入,以解她们的燃眉之急。
乌云斯庆和她的姊妹们企盼自费治沙能走上一条自给自足、良性循环的道路,从而实现治沙致富的目标,并产生示范效应,实现对全嘎查生态的良好保护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