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帮助群众致富,政府作了多次努力,推广特种养殖,缺技术、销路;推广种香椿,也卖不出去。看到苗木好销,又动员群众种植樟树、杜樱,因市场需求量小,又致使很多树苗卖不动。这时是政府主动,群众被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了弯路,群众蒙受了损失,乡干部只好自掏腰包给了一部分弥补。一位农民形象地将这个时候说成是“干部拉着农民走”,走得很别扭。但也在少数农民心里激起了一些浪花:有销路才有种头。
到了90年代初,随着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渴求,苗木的需求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少数跳马农民又动起了脑子,在房前屋后种起了苗木、培起了盆景。此时的跳马乡政府已变得非常理性,在结构调整上,突出引导和服务。这段时期被农民称为“干部推着群众走,群众跟着市场走”,结构调整的步子变得轻捷了。
扶大户、树标杆成了一个非常奏效的办法。帮助联系种苗、销路,帮助联系银行贷款,为大户鼓劲。前年,又出台了土地流转办法,鼓励种植大户租赁本乡土地。团头村的张果然就是这时出现的大户之一。80年代末期,张果然就在自留地上搞果苗扦插,走城串乡,提篮小卖。得到政府支持的他,迅速在本村种了50亩苗木,又在安沙镇租地种了50亩。他现在长期雇用4个花工,忙时要请30多人,每年发放工资就要6万元以上。村里的群众看着他富起来,都跟着弃稻植苗,现在全村户户种苗木。之后,张果然又帮助乡亲们销苗木,生意做到了广州、上海、香港等地。在张果然的精品苗木园里,记者问起去年的收入,他轻描淡写地说:一百万以上呗。
跳马种苗木的越来越多了。乡政府又采取积极政策,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鼓励群众在公路沿线建设花木精品园,鼓励将花木种到山上去,鼓励到乡外、省外建基地,建窗口。在花木品种上则要求绿色品种向彩色品种转化;绿化苗向观赏型盆景转化;普通苗向古桩、名贵稀有品种转化。干部工作则由单一宣传发动向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的服务转变。
跳马花木协会也应运而生,村里则建立分会。协会会员已有100多人,协会理事均为种植大户。协会在种植科技推广,平衡产销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行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为会员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便于政府对协会、对生产者及其经营行为进行管理、指导和服务。
处处是古桩林立,满眼是绿树盈盈。跳马乡38个村、419个村民组,已全部种上了花木,仅去年就增种了花木1.47万亩,全乡总面积已达到4.65万亩,年销售收入已逼近2亿元。销售额最高者超过了1000万元。
花木生产已迅速成为跳马的主导产业。乡政府的指导和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创新。今年镇领导分工有3位同志联手抓花木生产,出台了一些新作法。政府积极帮助农民成立花木公司,让部分农户“洗脚上岸”,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全乡已成立20多家花木销售公司,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出现了30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政府已将税务发票点设到了农家。为了便于农户贷款,为全乡农民发放了贷款证,不用抵押,随到随贷。对购买电脑,开展网上销售的农户,政府奖励每户2000元。政府服务工作一切围着农户转。
跳马乡花木种植面积已直逼全乡耕地面积的极限。事实上,跳马已是一个大型花木现代农业园,是一个集品种引进、培育、交易和观光为一体的花木盆景科技示范园区。如何健全花木繁育、技术服务及市场销售、服务体系,为花木盆景可持续
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组织保障的问题,又提上了乡政府的议事日程。乡政府已决定建设一个占地400亩的花木展示基地,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汇集各种信息,服务花农。基地规划建设一栋花木生产服务大楼,指导花农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升档次和效益。同时,在去年投入6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投资改善乡内公路状况,逐步实现村村组组有水泥路的目标,为农户提供交通便利,使跳马成为长沙美丽的后花园。
一花引得百花开。昔日难得一见的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也出现了,用农业收益投资办企业的也多了。跳马乡在严格、精心整治经济环境,使结构调整走向深入。一个占地3000亩的食品工业园已现雏形,5家企业抢得先机,其中3家已投产。工业园的目标是建成高桥大市场的“加工生产基地”。同时,依托石燕湖生态公园优质旅游资源的农家乐休闲圈也正在形成,政府又出台了扶助政策。不久的将来,跳马又将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