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花木致富路

2009/3/24 12:39:49

走进普宁市的宝镜院村,扑面而来的是花木的海洋——兰花、菊花、报春花……婀娜多姿,争妍斗奇;椰树、桂树、大叶榕……摇曳多姿,竞相逐秀。在这“青墙红瓦绿树掩,十里栽花一路红”的人间仙境,花农脸上的笑容比桃花还要灿烂。
宝镜院村位于洪阳镇东部,总人口1.17万,耕地面积不足2000亩。按传统思维,村民靠人均一分多地养活自己已非易事,更别说要致富奔康,但该村党总支却带领党员群众,闯出一条花木致富路。
宝镜院村如今是揭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村党总支今年7月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瞄准花木特色农业


人多地少,怎样才能带领村民致富呢?村“两委”班子通过摸索探讨,认为发展花卉苗木特色农业大有可为,是一条富民之路。因为,早在清道光初年,宝镜院村便享有“果苗之乡”的声誉。苗农张岳荣肩挑花卉苗木,步行沿路销售至香港,在当地传为佳话。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创办了集生产、经营、旅游观赏于一体的“万花园”。为什么不能继续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呢?为此,宝镜院村对全村近2000亩耕地和1000多亩山地进行科学规划,并配套纵横交错的机耕道和排灌渠等设施,把每户几处土地调整成每户一个小花圃,沿南北环村道建成第二个“万花园”,找准市场潜力巨大的花木产业作为突破口,开始发展效益型特色农业。
俗话说得好:“村子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从1990年至今,该村“两委”干部都是在村换届选举中通过“海选”直接产生的。村干部的威信之所以这样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敢于和善于带头致富,并形成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致富链”。
村“两委”10名干部,人人种花木;党员113人,人人种花木。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文标,推广种植市场热销的绿化树70多亩,还与赤岗镇伍福屿村支部书记黄秋群合作经营苗圃120多亩,然后再把自己种植成功的经验介绍给村民们。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张炳光种了10多亩时花,年纯收入约8万元,其引进的“报年红”栽培技术带动了十几户村民的发展。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全村 “人人种花卉,户户植苗木”,创出了宝镜院花木的响亮品牌。花农陈坚雄说得好:“村干部都带头种花致富,我们跟着学,一定不会错!”
改革开放初期率先“下海”的村民张海谋,苦心经营药材和茶叶生意多年无大起色,眼看村里人户户种花致富,他毅然转投经营花卉苗木生意,经过精心经营,现已拥有60多亩的苗木基地,成为该村花卉苗木种植大户。
现年50多岁的陈汉雄,早些年退伍回乡种花木,在村里种有3亩花木,在“万花园”有花木场2亩多,另在邻近村租地种了6亩花木,日子越过越红火,已在洪阳镇区买地建了200多平方米楼房。不过,相比村民韦红孩的500亩苗木、周秋生的350亩苗木,陈汉雄自嘲自己还是“小字辈”。
目前,洪阳镇以“万花园”为龙头的花木生产基地已达到1.2万亩,基本都是宝镜院人在经营。该村农户经营养花育苗的达96%以上,花卉苗木业成为家家户户的主产业,全村拥有花圃2000多个,“花木富民”之路越走越宽阔。


船大好出海
               
随着花木产业的发展,原有的分散、单一的经营模式已经制约了其做大做强,如何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向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迈进。村党总支一班人认真听民意、集民智,积极探索花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船大好出海。”该村把全村花木经营户组织起来,组建花卉苗木行业协会,在维护会员权益、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产业升级、开辟市场领域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同时,成立“普宁洪盛园林发展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村“两委”一班人的共识。该村与揭阳学院联合建立专业人才信息库以及人才培育基地,并与省植物研究所、广州军区绿化基地、广东省果树研究所强强联合,联合开发研植“一品红”等新品种,以拳头产品促进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
“一品红”的种植推广也已初见成效,仅去年该村13户试种的花卉农户中就已创产值80多万元。该村村民林红弟培植的“小叶榕”多株组装大型树桩,林银扬的“玫瑰花”脱毒品种更新,陈望远独创一格的岭南派、北派盆景等,都声名远扬,叫响市场,效益相当可观。
为及时发布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信息,帮助农民网上促销,拓宽花卉苗木的销售渠道。村里依靠市信息产业局的支持和帮助,于去年8月开通了“宝镜院花卉信息网”,全方位服务花农的生产和销售。目前,该村上网的花卉商户已达300多家,收到了较好的效益。许多商户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客商及绿化公司通过该网站发来的业务函件,广州芳村观叶大卖场还通过网站来函邀请村“两委”带花农前往参观,共同开拓业务。河源一客户从信息网上获悉村民郑两宏种有杜鹃等时花,立即驱车前往订购。据统计,每年通过该信息平台交易的花木在1000万元以上。
除了网上销售,该村还不断向外拓展种植和销售,打破用地制约,动员村民外出租地种花,其中到本市其他乡镇租地达6000多亩,还有400多户花木大户赴珠三角、海南、江西、福建、云南、广西等地拓展经营花木场,花卉年销售收入超4000万元。
村委会副主任苏宝松的两个儿子受父亲种花木的影响,到东莞办起了几十亩的花木场,赚到了钱,在当地购地置业,建起了4幢7层高的楼。退伍军人陈惠波,把业务拓展到广州,与华南植物园联合创办了占地100多亩的“南植花木有限公司”,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村民陈建徐主动与南方医科大学合作,拓展绿化树木业务,被该大学聘为绿化办主任,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先进模范”荣誉称号。
宝镜院村民致富奔康的步子越迈越大。2007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村民仅在宝镜院农信社的储蓄存款就达到5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