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致富的“绿色宝库”——临安发展生态农业综述

2009/4/14 8:58:22

    千洪乡乌浪村张泽兵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家5年前还是种水稻、年收入才1000元的1.7亩农田,种上雷竹后今年有4.7万元的收入。马啸乡诸儒村的章高凌家的7.8亩山核桃林地10年中年均产量只有65公斤,收入300多元,而近5年里平均年产量达到了264公斤,每年都有5000多元的收入“进帐”。实际上,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我市已经成为绿色生态农业的强市,今年竹笋、山核桃等八大农业产业的产值达到了30.4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可以说,我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已经成为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宝库”。 
    绿色生态是临安的“天然银行”,绿色农产品是农民的“摇钱树”。到2002年底,全市已建成竹笋、山核桃、茶叶、高山蔬菜、名优瓜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210万亩,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其中鲜笋、高山四季豆等产品均占上海市场的70%,被命名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 
    当进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后,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形成和发挥临安绿色生态新优势,加快临安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从2003年初始,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山核桃等八个“亿元工程”,大力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水平和档次,把临安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中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快山核桃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并新增财政扶农资金1260万元,连续三年引导、培育、扶持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优美的生态、良好的基础和政府扶持政策,激发了乡镇、村和社会各界投资农业、发展农业的积极性,2003年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47个,内资实际到位3.86亿元,外资到位1010万美元,高山花卉、蔬菜、茶叶等产业中涌现出了一批出口型、加工型的龙头企业,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了30亿元,东林、郭氏、人长久等一批浙江省名牌农产品,已成为联华、麦德隆、欧尚等知名超市的“抢手货”。每天有50多吨鲜笋在临安天目山绿色食品公司加工场内加工成“郭氏”牌笋干,进入上海、杭州等地的配送中心和超市,占据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三。浙江航空投资公司已经与临安深宝绿色食品公司签订8000万元的投资合同,合作开发“深宝”牌山核桃系列产品,在成为深圳、西北等航空公司配送食品的基础上,全面进入中国航空配送食品领域。目前,浙江松友食品公司等47家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占据了农业加工产值的“半壁江山”,河桥镇泥骆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26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带领着1.9万户农户,勤劳致富奔小康,努力打响天目山牌优质农产品的品牌。 
    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使农产品成为赚钱的商品?临安人早就把重心转到了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上,让广大消费者也感受到“绿色宝库”非同一般的作用。2003年,市政府拨出专款建成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形成了市、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因子检测体系,38.7万亩竹笋、山核桃、茶叶、蔬菜生产基地已获得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东林牌山核桃等31只产品已通过森林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2003年运往外地市场的鲜笋、蔬菜、山核桃农药残留检测均达到了100%的抽样合格率,成为真正让消费者放心的农产品。杭州西马克食品公司、浙江松友食品公司等企业已通过HACCP、美国FDA等国际认证,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洲等地。市政府今年又投资建设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我市农民可以“足不出村”就能上因特网,把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全世界。如今,临安人民已经把“一棵竹子”培育成了一个年产值15.86亿元的竹笋产业,“一颗山核桃”已经成为年收入5.82亿元的大产业。 
    绿色是美丽,更是资本;绿色是希望,更是财富。我市不仅有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青山湖国家级水上森林公园,有规划面积180多万亩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4.9%,有年产40多万吨绿色、优质农产品,有国家AAAA级景点——浙江省人气最旺的浙西大峡谷生态景区和每年250多万生态游客,有全国首批环境优美乡镇的太湖源镇,有全国绿化千佳村的潜川镇海龙村,有获得全球“绿色护照”的临安山核桃、天目笋干两个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原产地保护注册证,有一年一度的中国天目山森林旅游资源博览会。从今年起,我市准备花五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山更清、水更蓝、景更秀、人更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10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快农村现代化。所有这一切,都是临安人喜爱绿色、关爱绿色、营造绿色的结果,是培育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文明、打造“绿色宝库”的伟大成果,一个绿色临安、富裕临安、美好临安走在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行列。 
    诗画天目山,绿色好临安。绿色生态,使临安人民走上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