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两岸———位台湾农民的大陆田园梦想

2009/5/20 10:22:34

刚刚过去的4月,台商罗美娟的果园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她在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的30亩桑葚试验区里,饱满的紫黑色果实压弯了枝头。

两年前,罗美娟从台北带着一批桑葚种苗,落户在大陆首家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始经营被她称为“紫色传奇”的桑葚种植基地。


“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台湾中南部相似,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而且当地发展农业的环境不错,老百姓保护环境和发展农业的意识比较强。”罗美娟说,这也是她在大陆的第一个农业项目。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大陆宣布的15项惠台政策之一。目前,大陆已先后成立11家台湾农民创业园。


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说,自2006年4月获准成立以来,创业园加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为进入园区的台农企业和台湾农民创业创造条件。目前已有68家台资农企和3个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进驻,总投资1.1亿美元,年产值达15亿元人民币。


作为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之一,罗美娟与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以共担风险的方式合作,创业园无偿提供30亩山地给她试验种植台湾桑葚。


“以个体工商户的身份创业,对我帮助很大,在行政手续和税收方面都比较简便。”罗美娟说,“这对实力不太强的台湾农民创业是很有吸引力的。”


最近,罗美娟几乎整天泡在果园里,富态的她走在狭小的山路上如履平地。因为桑葚采摘将持续1个月,她还雇了10多位当地农民帮忙采收。


“每天采收1吨左右的桑葚,以每公斤10元人民币的价格供应当地超市,也配送到泉州、厦门的水果市场。市场的反馈还不错。”罗美娟喜滋滋地说。


今年57岁的罗美娟有两个孩子,都在澳门工作,她却只身在漳浦创业。祖籍闽南安溪的她,经历有些传奇:出生在缅甸,父亲曾是东南亚一带的侨领;1968年,她跟随父亲回到大陆;改革开放后,她移居澳门,也曾到四川等地投资创业;上个世纪90年代又定居在台湾。


“到台湾后,我开始涉足农业生物科技,种植蔬菜、水果和茶叶等。随着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兴起,我们看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希望在大陆。”她说。


在罗美娟看来,她并非与大陆农民“抢饭碗”,而是想把台湾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带到大陆来,这样才能寻找到自己在两岸农业合作潮流中的位置。


“农业是关系许多人健康的产业,健康的食品必须要从种植抓起。”为此,两年多来,她经常培训雇来的当地农民如何做好种苗消毒、土壤水质测试、肥料配方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刚开始,农民不赞成我们的种植方法,觉得我们照搬书本,不信任他们。可是,慢慢地,他们认识到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好处。我们希望有更多农民采用我们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改善桑葚试验区的开发条件,是罗美娟下一步着手解决的问题。“桑葚的保鲜期只有一两天,目前,我的试验区里缺乏产品保鲜措施。”罗美娟说,她计划再申请一片土地,建设一座开发深加工产品的食品研究所和有机肥料厂。


一幅更为宏大的创业蓝图已在罗美娟心中悄然成形:她想在更多城市的郊区开发30亩果园,建设“快乐农家”休闲农场,帮助更多人创业就业。


“一杯健康的果汁就是一个创业平台。”罗美娟说,所需要的不过是小区里的一个小店面、一台果汁制作机和她提供的高品质水果。


近年来,大陆各地政府始终把落实各项惠台政策作为重要任务,两岸人员、经贸往来日益频密。一想到这些,罗美娟就有了信心:“只要勤耕耘,以后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