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凉优势 政府扶持 科技引路
鲜花漫山遍野,一排排现代化的设施大棚里,百合、彩色马蹄莲的种球茁壮生长……延庆,过去的种粮大县,正向花卉产业大县挺进。北京新花乡在延庆已现雏形。
截至2008年9月,延庆县花卉种植面积6500余亩,生产草盆花1050万盆,种有百合、彩色马蹄莲、玫瑰等花卉8类20余种,年产值达4300万元,千余农民靠养花走上了致富路。
作为生态涵养区,延庆不仅给北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还给首都带来花香。
习惯了种玉米的延庆人,当上了“花仙子”。
冷凉优势 深山花艳
“十一”黄金周期间,首都国际机场,一箱箱鲜花被游客带回了北京。去花市买鲜花,成了北京人游昆明的固定项目。殊不知,昆明的鲜花,已经种到北京来了。
在延庆县刘斌堡乡山南沟村的塑料大棚里,紫色、白色、粉色……各色花儿争奇斗艳,这就是昆明育苗,延庆开花的蝴蝶兰。
“延庆的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蝴蝶兰抽茎开花。”昆明某花卉企业驻延庆的工作人员彭忠芬介绍,延庆不但自然条件好,还紧临全国最大的花卉消费市场——北京。去年,昆明的总公司在延庆开了分公司,每年有近20万盆蝴蝶兰在昆明育苗,来延庆开花上市。
原来,延庆有近70%的面积是山区,平均海拔500米,最热的月份气温比承德还要低0.8摄氏度,素有北京“夏都”之称。一到夏天,在别的地方热得不开的花儿,到了延庆,依然花开似锦。
不但温度适宜,延庆的土壤和水源条件也得天独厚。“全县的林木覆盖率近70%,而在四海镇更是超过80%,落叶的腐殖质营养含量很高;而且这里水源丰富,灌溉方便。”四海镇党委书记刘明利说,经专家测定,四海镇土壤的酸碱值在6.5-7.3之间,呈微酸至中性,是天然的花土。
“延庆养出的花儿,不但枝肥叶壮,花色鲜艳,就连花期都比别的地方长半个月。”四海镇的养花大王马春贵说起自己的花儿来很是骄傲。
2002年,市园林绿化局、县林业局与北京农学院、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在四海镇试种了25亩百合,获得成功。第二年,试种面积扩大到50亩,再获成功。
从此,百合为媒,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联手,四海镇率先走上了花卉产业的发展之路。
政府扶持 花农无忧
早在1993年,四海镇海字口村就有人开始养花了。但是个人养花投入有限,不成规模。到2003年,全镇只有马春贵一户在养花,时赚时赔,效益很不稳定。
2003年,四海镇确定了打造“花木之乡”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扶持花卉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建成了60亩地的野生花卉资源圃,种植了各种花卉,由农学院的专家们坐镇指导。政府示范,带动百姓养花。
为了让农民看到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四海镇政府还出钱带着农民到全国知名的花卉生产基地参观。“云南昆明、山东平阴、河北石家庄、辽宁丹东、黑龙江的牡丹江,这些地方我们都去过。”刘明利说。
坚定了农民养花的信心,政府又忙着为花卉生产建设施:为花卉基地通水通电、修整道路、建春秋大棚100余栋;规划了百合、玫瑰、草花盆花、欧丁香、中药材等园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种玫瑰的,头两年不开花,政府出地租;种草花的,政府补贴苗木费;种茶菊的,政府出资购置加工设备……”
花养好了,政府还主动帮助花农闯市场。
四海镇找到了养花历史悠久、产业成熟的丰台花乡,签订了花卉产业合作发展意向书,将四海镇作为花乡的异地花卉产销基地,把花乡广阔的市场带给了四海。
有政府“撑腰”,如今的马春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花王”,今年仅草盆花就养了500万盆。
奥运场馆周边的摆花,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的摆花,昌平鲜切百合种植基地的百合种球……北京的花卉市场,“延庆制造”的鲜花品牌正在叫响。
家门口就业 亩产值翻番
“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满打满算能挣500块。去年我种了一亩半茶菊,就赚了2900块钱。今年我们村种茶菊的,一下子从去年的30亩增加到300亩。”楼梁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夏俊英说,像她这样四十岁上下的农村妇女,上有老人下有孩子上学需要照顾,外出打工不现实。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心里当然乐开了花儿。
如今,四海镇有劳动力2800多人,70%都在花卉基地打工,实现了就业当地化。四海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3年发展花卉产业前的4015元,增长到2007年的6730元。
“即使自己不想种花的,也可以把地出租给政府,一亩地也能拿到500元;愿意给花卉基地打工的,一年赚个1万来块钱很轻松。”刘明利介绍,花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二、三产业。鲜花的加工、包装、运输,都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
四海花农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在向提高花卉产品附加值的纵深领域拓展。“将玫瑰花做成精油;鲜切百合我们可以包装得更精致而不是成扎地卖;将野生的花卉资源迅速扩繁……”
如今不仅四海镇,大榆树、刘斌堡等乡镇的花卉产业也开始起步。
延庆花农带给市民的,不只是涵养良好的生态和清新的空气,还有浓郁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