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林改模式引领唐县林兴民富

2009/7/2 9:05:13

    “我想办一下林权证,请问怎么个办法?”
    “您看看,我办林权证的手续全不全?”
    每天一大早,河北省唐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林业窗口就挤满了前来办林权证手续的村民。
    据唐县林业局副局长郑军荣介绍,林改开始后,每天来咨询的人都特别多。截至目前,全县已明晰产权、落实主体104万亩,占本次林改任务的100%。
    资源保护:从漠不关心到全神贯注
    唐县是山区大县,全县集体林业用地面积110.9万亩,列入本次林改任务的林地面积104.1695万亩。
    随着林改的逐渐深入,产权的明晰,合同的签订,林权证的发放,林农吃下了“定心丸”,从以前对资源保护的漠不关心变为现在的全神贯注,节假日期间,林农们还自发上山护林防火。
    “以前林地归集体所有那会儿,村里栽树是每年只见栽不见树。后来,村里干脆将这些沟渠路段承包到户。”白家庄村村支部书记李大国告诉记者,自从承包到户后,栽树的成效也比原来高了,现在只要缺一棵村民们就会主动补栽一棵,因为跟自己的利益挂钩了。
    羊角乡木兰村村民任占龙告诉记者,以前林子都由集体管,那时山上经常有放牧的,别说是树了,就是草都长不起来。实行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们村就以分山到户的形式将荒山和树按人头分给了村民。我家3口人分到了350棵树,但当时由于没有任何依据,心里觉得不牢靠。现在林改了,办了林权证,我们的心放宽了。我家地里现在还有一点开发的空间,我准备继续种枣树,提高点经济收入。
    在唐县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老百姓参与林改的积极性特别高,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主人,都有专人负责管理。为了护好山林,各村也都成立了护林防火队。
    唐县林业局局长胡士彪说:“通过林改,激活了林业内部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三率’,即林地到户率、林改参与率、确权发证率,充分调动了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逐步形成了产权主体清晰、责权关系明确、管理机制灵活的林业发展格局。”
    林改模式:从先行试点到全面铺开
    一个地区的林改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时,能否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的方式、手段是否能灵活机动。
    为尊重群众意愿,从本地实际出发,唐县坚持一乡多策、一村一策的原则,不搞“一刀切”。经过老百姓的实际运作,林业局总结出了企业式、庄园式、股份制、基地式、商务式、统分结合、分山到户、“三定一押”等8种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机动灵活地抓林改。
    胡士彪介绍,根据山区、丘陵、平原不同的地域特点,全县筛选代表面广、示范性强的石门、高昌、北罗等乡镇3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先行一步,严格程序,依法操作。
    北罗镇白家庄村是典型的平原村,他们采取的是“股份制”的模式,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通过,村里确定了对路、沟、渠划段拍卖的确权经营形式。收益按股份分成,村委会代表集体占30%股份,承包户或多户联户占70%股份,经营管理也按股份投入。
    在浅山丘陵地区,县里实施的是“庄园式开发,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已涌现出香山生态观光园、天禾庄园、龙山生态园等一大批精品庄园。
    胡士彪表示,这些试点、典型,辐射带动了全县20个乡镇345个村的林改进程。整个林改,不管有几种模式,都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客观自然规律。
    胡士彪说,为全面深化林改,唐县还及时开展了林改回头看,通过落实林业税费减免、加大对林木的采伐监管、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等6个方面的工作,以此积极探索林改的配套措施。
    生态旅游:从山地资源向资产化转变
    林改,就是要让人们看到林地潜在的价值,真正由资源变为资产。在唐县,记者看到很多林改模式的最终方向都聚焦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上。
    唐县香山生态观光园老板李吉永告诉记者,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又不收门票,所以近两年到这里游玩的客人挺多。他准备将这里打造成观光旅游的休闲之地,让游客进来后吃、住都不出园,为游客提供全程服务。“林改政策挺好的,以前因为荒山没有效益,国家不给贷款。现在拿到林权证后,可以贷款了,这样可以促进我的再投入再发展。”
    在华峪生态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王连根承包的天禾庄园里,我们不仅看到绿化了的荒山,还看到了鸵鸟、牦牛、藏獒等动物。“我喜欢山、喜欢树、喜欢动物。因此,我们的庄园在开发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目前,这里又做了一个天然蓄水池,春天可以浇树,夏天供游客玩耍。”王连根指着刚刚建好的蓄水池说。
    “生态效益最终要体现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上,全县现在已经有很多模式都开始把山地资源当作资产来经营了,而这体现在对旅游业的开发上。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模式的成功运作,能带动全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胡士彪满怀希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