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智敏:用知识改变农民的命运

2009/7/10 9:12:52

    他叫师智敏,出生在湖北咸安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1998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的师智敏,年少时有过这样一段记忆:一位大伯的梨园丰收了,却因为品种不好而卖不出去,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果子烂在地里。这位大伯茫然无助的眼神深深地印在他心里。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农业大学,用知识来改变农民的命运!

    高考填志愿时,师智敏计划全部填写农业院校。但因家人的反对,他只好妥协,选择了理工科院校。入学后,获得了校级奖学金的师智敏心里还是一直眷念着农业,他相信农业才是更适合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大一下学期,师智敏瞒着家人,悄悄地办理了转学手续,他在转学申请上写道:“我热爱农村,我必须走自己的路。”在老师的惋惜和同学的不解中,师智敏如愿转入了华中农业大学果树专业。家人得知他转学的消息后又急又气,却也无计可施,只能慢慢接受这一现实。

    毕业后不久,为了实现献身农业的理想,师智敏回到了家乡咸安开始创业。他接管了家里的葡萄园,当年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但是两亩多地,辛苦劳作一年下来,收入仅够生存,根本谈不上发展!第二年,为了增加收入来源,他尝试扦插繁殖桂花苗。按当时行情计算,育的苗子可以卖50万元,但这次是彻底失败了。由于不懂技术,他扦插的桂花苗基本死光了,不但亏完了手头仅有的几千块钱,还欠下一屁股债!失败让他认识到,农业创业不能靠一时冲动,没有资金、缺乏实践经验的创业,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如今再次回忆起这段往事,师智敏说自己是学果树专业的,对桂花的扦插技术并不了解,光有一股创业激情,是这次失败的主要教训。

    为了进一步学习技术,积累发展的资金,师智敏离开了家乡,到四川攀枝花市出口枇杷示范基地工作。在那里,他与同事一道先后攻克花卉和反季节水果种植的一些难题,并从技术员升任到公司的副总经理。日子应该说过得挺安逸,可师智敏反复思考:为什么很多乡亲离开了农村?黄土地里真的就刨不出金子吗?为什么大学生不能回家乡工作,大学生在农村真的就没有用武之地吗?如果我能证明靠农业致富不是空想,相信会唤起离开土地的农民回归农业;如果我能在农村实现自我的价值,相信有更多的优秀学子投身农业。2001年底,一股迫切的创业冲动,让师智敏辞去副总经理的职务,再次回到家乡创业。

    失败的教训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应该不同于普通农民的农业生产,而应站在高起点上发展现代农业。师智敏发现,咸宁水果市场一直没有高档的水果,他就从改良品种做起。把家门口的9亩水田改成了试验园,从全国各地引来了100多个品种试栽。两年后,果园开始挂果了,经过不断的筛选,他发现,艳光油桃、丰水梨等几个品种表现出个大、色艳、口感甘甜的明显优势,赢得了顾客的交口称赞。虽然种出的水果价格是普通水果的三四倍,但非常畅销。这一举改写了咸宁不能生产高档水果的历史!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在2004年,师智敏成立了湖北天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一个商标:“顶尖”,寓意就是做最好的水果。

    创业需要创新与超越。在收获的同时,师智敏观察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的有机水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经过对咸宁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地形、气候等全面分析,2005年初,他租下了400亩荒山,栽下了桃、李、杨梅等果树。经过几年努力,这些果树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情况下长势旺盛,开始挂果,面积也扩大到了1000多亩,连续4年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有机认证。

    成功没有让师智敏忘记那位农民大伯无助的眼神,没有忘记用知识来改变农民命运的决心!他牵头组建了咸安区果业协会,手把手地教给果农水果种植的操作程序,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让农户的收入连年提高。现在,每到关键时期,他的果园里总是挤满了前来学习技术的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已经有1000多户农户发展特色水果3万多亩,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

    几年的创业实践,让师智敏更加相信,农村对大学生来说是个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智慧与勇气,靠创新与超越,胸怀责任,脚踏实地,一定能够大有作为!”师智敏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