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克海:以林致富,开启他的第二次人生

2009/7/24 8:56:53

    今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治沙强农富民”。
    2000年6月,我国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9年来,在工程的实施带动下,广大农民投身生态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探索出种植、养殖、种养复合和农家旅游等多种林地经济模式,巩固了工程建设成果,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走出了一条兴林富民之路。
    许多奋战在一线的劳动者,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强农富民的精彩故事。天津市蓟县上仓镇程家庄村农民盛克海就是其中的一员。林业让他成了百万富翁,并开启了他的第二次人生。 
    盛克海,一个村民眼中很另类的人。
    年轻时,他带着一帮弟兄,经常打架闹事,在村里出了名。村民一见留着长发、蓄着八字胡的盛克海,打老远就会调头走开。大家伙背地里叫他“牲口”、“土匪”、“狗剩儿”。
    后来,他当兵入伍,退伍后开过出租车,搞过客运,办过门市部。
    2002年,村里动员村民承包低产田,由于大部分是低洼盐碱地,大家怕赔钱,都不愿意包。盛克海却一下承包了500多亩。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盛克海,拥有5万多株速生杨,金融部门给出的林木估算价值是600多万元;林下种植、养殖,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村民们说他变了一个人,平日喜欢读书看报上网,爱钻研新技术,注重引进新品种。现在大家对他的称呼是“盛老板”、“克海”,见到他就会主动打招呼,“克海啊,将来有事,你可要多帮忙啊”。
    什么原因让村民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盛克海说,与林业结缘,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蓟县是天津市唯一的山区县,也是唯一纳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县。2001年,蓟县北部山区、于桥水库周边地区和平原洼区被列入工程范围,涉及上仓镇等26个乡镇。
    如今,盛克海的家就坐落在杨树林中。他说,这样方便照料林子。
    6月10日上午,记者在杨树林里不时看到野鸡飞舞,听到喜鹊、鹌鹑等鸟类的叫声。
    盛克海说,林下最早种植过豌豆、黄豆和紫花苜蓿,这几年开始种植百合。如今,他饲养着50多只狐狸,还养了几百头猪。在他家对面,搭建着1个占地10亩的花卉大棚。来年,他准备种花卉,搞采摘,发展农家乐。
    盛克海信奉李嘉诚的那句名言——“人弃我取,人取我弃”。所以,他才敢为人先,率先承包。
    率先容易,创业之路却充满挫折。
    2002年9月承包那天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讲到伤心处时,不禁潸然泪下。田里的玉米收获后,只剩下东倒西歪的玉米秸,眼前的景象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我当时委屈得哭了”。
    2003年冬季,蓟县遭遇一场大雪,大部分树木被压弯,有的被压倒。他心急如焚,一棵棵将倒地的树木扶起,清理后才发现衬衣已经被汗水浸湿了。
    2007年的一场风雨,将他种植的杨树刮倒了1万多棵。他说,半夜躺在床上听到树木断裂的声音心如刀割,但又万般无奈。
    面对挫折,盛克海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在紧要关头时,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遇上了真心帮助自己的人。
    地承包了,需要着手做的事情太多,但面对地里一片狼籍的景象,他却不知如何下手。由于手头积蓄不多,他请不起工人,地就一直荒着。
    正当他手足无措时,11月份,退耕还林工程在村里实施。当时主管林业的副镇长找到他,一方面向他宣传国家政策,一方面考虑他的实际困难,准备先对他予以扶持。当月,镇政府为他兑现了2.5万公斤小麦。他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他将麦子兑换成现金,第二年开春,雇来机械整地造林。造林验收合格后,政府为他兑现了其余的粮食和现金补助。
    2006年,村里让他提前交纳承包费,但由于资金周转不开,镇长、副镇长一起帮他借了9万元。
    这些令他感动的人和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了他。2006年,他加入了党组织。汶川地震时,他交纳了900元特殊党费。
    蓟县林业局退耕办科长刘凤明说,盛克海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总喜欢把新技术运用到林子里。
    盛克海喜欢看中央电视台7频道的《致富经》,还喜欢上“农经网”,每年订报刊的费用就有2000多元。
    他曾为杨树种苗嫁接技术跑了7趟北京,在专家推荐下,又到河北邯郸、山东冠县考察学习,从山东引进了三倍体毛白杨。
    2004年,他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存栏500头的生猪养殖场,养殖三元杂交优种猪。他从中国农大引进紫花苜蓿等牧草,用牧草喂猪,猪粪作为林木肥料,实现了草养猪、粪回田的循环发展。
    2007年,他从山东沂水引进药食两用品种百合,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0平方米。他准备用5年时间,把200亩的林下空地全部种上百合。
    他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当代农民要相信科学、学习科学,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