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才学:北仑岭下村的花木世家

2009/9/7 11:03:30

    父亲是种花大户,两个儿子是“青草地园林”和“中国花木网”的创办人,一家两代三人见证了北仑花木产业的变迁———
    岭下村的花木世家
    在北仑,花木是个年轻的产业。上个世纪80年代,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北仑全面推开,花木率先打破粮棉油一统天下的格局,在众多产业中异军突起,最终确立了以花木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格局。
    20多年间,柴桥岭下村花农林才学一家两代三口人先后投身花木产业。他们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一次次走在时代的潮头:父亲林才学把花木种植从小打小闹引向规模化经营;儿子林斌、林杰把花木销售从传统的市场模式引向了网上销售,林氏父子的切身经历,折射出了柴桥乃至北仑花木产业的足迹。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初,以林才学为代表的第一代北仑花农开始从事花木产业,并于上世纪90年代走向规模化经营
    今年63岁的林才学是土生土长的岭下村人,也是林家第一代花农。上过几年学的他在生产队里当过会计、文书、小组长。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村里办起了花木场,林才学担任场长,开始和水杉、桃树、柑橘树打交道。花木场只有20多亩地,却有几十号人,大锅饭现象严重。
    1983年,分田到户的喜讯传到村里,林才学乐了,好政策就像及时雨,催开了心花。他开始承包别人不种的土地,专心搞花木种植。好端端的地种这不能吃不能喝的东西,林才学的做法不被理解。种花木能赚钱么?林才学心里也没底,但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些花种出来绝不会没人要。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柴桥人在常州、萧山等地找到了市场,柴桥花木逐渐有了影响力,来本地买苗的客户多起来,林才学的苗圃也成为他们的采购场所。“积累了一批固定的客户,老客户又带来新客户,足够我销售的了。”
    村民看到种花真的能赚钱,也纷纷种起了花木。上个世纪90年代,岭下村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花木专业村。
    种的人多了,价格就开始松动,竞争也激烈起来。林才学意识到,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如果不搞规模化经营、更新品种,很容易被挤出市场。1996年,他开始到柴桥、小港、镇海等地转包土地,扩大花木种植规模。1998年,林才学的花木基地面积从20多亩增加到几百亩,2000年又增加到1000亩,最多的时候达到1800亩。
    与扩大规模相结合,林才学减少了水杉、果树等品种的数量,增加了红枫、玉兰等绿化树种,并与其他花农一起引进了红花檵木、龟甲冬青等适销品种,逐步优化苗圃的种植结构,将杜鹃、茶花、茶梅作为主打品种。
    “那是柴桥花木最辉煌的时候。”回忆起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柴桥花木产业的振兴,老一辈的花农都会激动不已。2000年,全区花木面积发展到2万多亩,柴桥就有1.4万亩。1999年,柴桥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杜鹃之乡”。2000年,我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杜鹃花之乡”。
    大学生在农村也能有所作为。林斌、林杰两兄弟大学毕业后,先后放下“铁饭碗”,投身花木产业,成为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花农”
    1995年,林才学的大儿子林斌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铁路局。祖祖辈辈务农的林家出了个大学生,让林才学脸上有光,铁路局的“铁饭碗”也让他心里着实踏实。虽然自己挥着锄头挣下了这份家业,但他觉得不能让儿子们重走自己的老路。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他对儿子的希望。
    然而,让林才学恼火的是,林斌只工作了一年,就辞职回到柴桥老家,信心满怀地要搞花木经营。“放着好工作不干,非要回来受这份罪。”林才学好一阵子转不过弯来。
    林斌却有自己的打算:老一辈人只会低头种花,等着别人来买,很少考虑市场的因素,一旦价格波动、供大于求,很可能血本无归,这样的经营风险太大了。
    1996年,林斌借用父亲的苗圃注册了“青草地”园林公司,承接园林绿化工程,为一些道路、学校、公园搞绿化。当时,在北仑做绿化工程的还很少,林斌看准了这一行蕴藏的巨大商机,一头与市场接轨,一头拉动苗木销售,不仅能提高花木销售的利润,还能保障自家苗木的销路,规避市场风险。青草地成立不久,林斌就先后承接了通途路、宁波国际村、海天公园等一批绿化工程,在这一行小有名气。
    不能让市场牵着鼻子走,通过工程提升花木的附加值。林才学明白了儿子的用意。如果说办青草地园林公司还能理解的话,1998年,林斌创办“中国花木网”,就让林才学更加摸不着头脑了。这个网站在他看来根本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每年还要投入大笔费用。而林斌认为,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花木产业早晚要融入信息化的洪流中,农民不能只是坐等订单,也要学会运用“新式武器”寻找商机。
    2000年以后,青草地园林逐渐打入杭州、苏州等市场,业务越来越多。林家的老二林杰辞去了中学音乐老师的职务,帮哥哥打理公司。两个大学生先后丢下“铁饭碗”从事花木经营,在村里传为美谈,林才学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年轻人有魄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这兄弟俩,确实有自己的看法:如今村里从事花木产业的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花农的后代们大多考上大学,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以后柴桥的花木产业怎么发展?父辈留下这么好的产业,只要目光看得准,肯花心思,年轻人在农村同样可以做出一番事业。
    “中国花木网”和《中国杜鹃花:园艺品种及应用》花开并蒂,将北仑花木的风姿展现给世人
    老一辈的花农很难想象,不用出去摆摊,不用四处寻找客户,在网上发个信息,订单就会源源不断找上门。“中国花木网”的创办,把这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一方面通过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帮助农户销售花木;另一方面,把自己争取的订单分配到农户手中,进行委托生产。
    “花木网最大的作用是打破了僵化的思想,向农民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民对销售的传统观念。”林杰颇有感慨地说,起初,不少花木大户找他们发布信息,后来这些大户建起了自己的网站、开了博客,有了自己的销售平台。从出去找市场,到在家等客户,信息化的应用让花木销售不拘一格起来。
    创办11年来,林斌兄弟在“中国花木网”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这个平台已经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成为花农种植、销售花木的指南。“花木网不仅提供了销售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为农民提供资讯,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林杰说。农民种东西喜欢跟风,什么好卖就种什么,等种好了又不值钱了,只能低价卖掉,这样的教训太多。“中国花木网”就是要深入调查分析,把握最前沿的市场资讯,为农民提供指导性的信息,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避免盲目跟风。
    对老大老二做的事,林才学这几年逐渐理解了,他们不仅想做大做强花卉产业,还想延伸这个产业。今年,由曾任中国林科院院长的江泽慧主编,林斌、林杰为作者的《中国杜鹃花:园艺品种及应用》一书面世了,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杜鹃花的珍贵资料,使这一产业得以更好地传承。
    回首几十年的岁月,林才学感慨万千:“时代不同了,换了人间。”“政策好,勤劳致富好,少了哪一条都不行。”现在孙子孙女还小,到他们这一代,真不知道花木产业又要发展成什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