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规模苗圃或将面临更大挑战

2010/1/6 9:25:36

    本期特约嘉宾
    广东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桂昌
    江西金乔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 管帮富
    四川温江青春园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林华明
    2009年已近尾声,盘点今年苗木行业的事件可以发现,越来越多业外资本争相进入苗圃业;继云南绿大地、北京东方园林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之后,还会有更多业内企业接轨资本市场进入上市公司行列。规模型企业陡增对现有产业形态有何影响?今后几年苗圃业各阵营的企业应该遵循怎样的生存法则?记者特邀几位苗圃业老总对此进行分析。
    苗圃业受关注程度空前
    记者:有苗圃经营业务的大型园林企业跻身上市公司行列,这对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越来越多的“外行企业”转投苗圃业向行业传递了什么信号?
    吴桂昌:我感觉长久来看,这对园林苗木产业是好事,会进一步刺激资本市场对苗木产业的关注热情,业外资本、信息、技术介入苗木行业,会大大提升苗木产业档次,也将推动公众对苗木行业加深了解,这对苗木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有些担心。房地产商、石油企业、电力企业纷纷投身苗圃行业,这些企业在投资前是否经历了周密的论证过程?这个问题应该正视。目前没有相应的政策来监管苗圃投入,只能通过一定的周期后由市场来检验。
    管帮富:我也认为这对行业来说不是什么坏事。业外资本对苗木行业的关注度提高,也说明园林苗木市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这些企业对园林苗木行业充满信心,那就值得鼓励,也应该持乐观看法。目前苗木行业缺乏的就是外力,这些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单位会对中小农户产生带动效应,从而提高苗圃业的总体实力。但是,与此同时,这种现象也多少令人担心,苗木行业受关注是不是真实的,业外资本纷纷开建苗圃,到底是出于对绿化市场的参与热情还是短暂的过渡,甚至是盲目投资。因此,这个信号的含义目前还难以判断。
    吴桂昌:规模企业在业内已经成为“公众企业”,他们的经营状况不但会影响业外对行业的判断,同时也会影响到现有从业者的信心。规模企业应该有行业责任感,从发展自身和维护行业整体利益这两个层面作双重考虑。
    林华明:据我们在四川和重庆了解的情况看,今年新建苗圃的现象非常突出,成都周边新增了很多苗圃,都是不熟悉的面孔,并且苗圃面积都在千亩以上。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业外资本进入苗圃行业,尤其在今年达到顶峰,苗木生产受关注程度空前。今年各地的苗木市场小苗价格上涨明显,短期看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事,但认真来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小苗价格的上涨与新增苗圃生产采购有直接关系,大量苗木并没有用到工程上,而是从苗圃到苗圃,集中到一些新建苗圃当中去了。
    产能激增考验市场承受力

    记者:很多人都认为当前我国苗木市场仍处在产品相对过剩期,市场能否承受规模型苗圃涌现带来的产能激增?这会不会对中小苗木生产者带来严重的冲击?
    管帮富:我感觉对中小苗圃会有一定冲击,但影响不会很大。首先,苗木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地域性,虽然苗木新增面积很大,但园林市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产品的适应性要求很高,大规模异地调运不太可能出现,运输成本也是限制因素。现在苗圃已经建成了,今后几年产品集中上市后,在一定时期内会对局部地区的苗木行情产生冲击。目前苗木生产主体还是农民,其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明显,生产水平也有所提高。中小农户的苗木很容易被市场消化,而对于缺乏市场调查、草率上马的苗圃项目来说,高昂的管理和生产成本对其今后参与市场竞争有很大影响。另外,这些新建大苗圃还面临市场分析判断不够全面的难题,往往只考虑闲置土地的迅速利用,而动辄几千亩的规模很难找到合适的小苗,经常是牺牲品质大量采购,这样就影响苗圃今后的市场价值。
    吴桂昌:如果新建苗圃的技术起点较高,那将对农户起到很积极的带动作用,业界也应持乐观态度鼓励其发展。至于对中小农户的冲击,我认为不会太大,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苗木产区,因为像浙江金华、四川温江、广东中山等产区已经形成相当雄厚的产业基础,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
    林华明:目前的市场形势令人担忧,对中小农户的冲击是肯定的,今年苗圃面积增加了很多,难以准确估计。这些苗圃上来就定位在大规模、高档次,市场需求量到底有多大,未来的苗木市场需求格局朝哪个方向发展,现在还都不是很清晰。现在很多投资者疯狂囤积土地种植苗木,这值得进一步观察与思考。如此多的苗木市场根本难以消化,一旦市场承受能力出现问题,可能会“崩盘”,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吴桂昌:现在对于企业建设苗圃,从政策层面难监控,也无法干预,只能看这些苗圃的经营策略是什么。有的企业是为了储存土地,有的是为了获取占地补偿款。如果只是把苗圃经营当作过渡,这对我们行业来说应该影响不大。这类苗圃不会选择质量高、符合市场需求的苗木,在栽种苗木时多选择市场价格低的生产要素,这与今后园林市场的需求对接不上,产品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企业应分工明确拓展发展空间
    记者:就目前的苗圃经营主体构成来看,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产者如何通过差异化经营来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管帮富:我们注意到,国家近两年开始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来促进农业功能拓展,农业部还将会同有关部委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这是一个利好信号,国家有关休闲农业的扶持政策距离苗圃行业最近,规模较大的苗圃很容易拿到这些项目。我判断很多规模苗圃上马也与这种政策导向有一定关系,业内企业可在立足园林市场的基础上谋求更新的发展空间。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小规模苗圃对区域市场的判断也越来越精准。大中型苗圃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反而面临更多的市场挑战。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同行都在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多种经营,有的搞休闲型苗圃,有的拓展观光旅游项目,规模苗圃需要新的赢利模式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林华明:现在还谈不上有更好的办法,希望市场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判断今后几年的市场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市场就这么大,虽说有一线城市的园林改造项目,有二三线城市的新增绿地,还有矿山复绿、生态建设等一些新的绿化空间,但不少主产区的面积增加明显过快。苗圃建设热破坏了现有的稳定态势。对于中小农户来说,看准市场,早日消化现有苗木是明智之举。应该考虑如何与大型生产企业错位竞争,或成为大型苗圃的供应商。
    管帮富:中小苗木生产者与大型苗企既可以有合作关系,又会有竞争关系。中小苗木生产者在做好区域市场的同时,需要提升经营水平,不断在规模、质量方面有所提高。现在很多地方成立了苗木专业合作社,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抱团是今后中小型苗圃的发展新途径。
    吴桂昌:我最近在意大利考察一些苗圃,有些模式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意大利的苗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分工比较明确,中小苗木生产者一般负责小苗到中型苗木的前期培育,然后把这些苗木提供给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分工明确、合作发展,这很值得国内苗圃经营者学习,毕竟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