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扮南国的迎春花市

2010/2/8 15:01:33


迎春花市成鹏城男女老少春节期间的好去处。王洪涛/摄


    散文大家秦牧曾于1961年写过《花城》一文,形容春节在广州逛花市“就正像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所获得的那种特别亲切的感受一样”,一句话道出了岭南人对花市的深厚情谊。确实,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许多古老的年俗都已淡然消失,但迎春花市却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延绵千年,并且一年比一年红火。
    在深圳,不少新移民已入乡随俗,将逛花市作为新年俗之一,但不少人都有疑问:为何花市这种风俗会出现在岭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有变化吗?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深圳民俗工作者廖虹雷。
    ★岭南人的爱花情结
    岭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这为百花的生长提供了优厚的先天条件,也让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自然地与鲜花联系在一起。老家在深圳石岩的廖虹雷回忆起童年“花事”时还记忆犹新。“在石岩、龙华、白芒的羊台山和南头南山一带,漫山遍野都是桃花李花,风一吹过,整个山谷的花瓣就像层层花海一样,既壮观又带来春天和吉祥的信息。”生活在花群中的人们也格外爱美,据他回忆,南头、西乡、沙井、松岗、公明一带,当地女人都喜欢在发簪和唐衫扣子里戴花,六七月插玉兰花,香气沁人,春天插朵小桃花,特别长精神。粉红色的桃花,喜气洋洋。加上粤语中“红桃”与“鸿图”谐音,人们冀望新年行个鸿图大运。新春期间,民众更喜爱摆盆四季橘祈求四季平安大吉。本地人家里如果不摆上几盆牡丹、芍药、一品红、鸡冠花、吊钟花(喻意新年“金钟一响黄金万两”)的鲜花和橘子,就感觉没有“年味儿”。
    其实,广府人的“花缘”由来已久,甚至已在丹青里留下“芳踪”。早在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看见岭南人士爱种花、插花、戴花,房前屋后都栽满了花,便赞誉广州人都是“彩缕穿花”的人。相传在五代十国的南汉时代,南汉王的宠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头村的种花女,进宫后还一直爱好种花。王姬的爱花,带动了王宫贵族的好花,进而又带动了百姓们种花养花,并形成岭南地区的民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谪岭南时,也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如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的诗句。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花文化已经在岭南的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鲜花种植和销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屋栽花 香飘四邻
    岭南人爱花,尤以广州人为代表。广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历来交通贸易十分发达,万商云集,经济繁荣,是一个鲜花需求量很大的市场。因此广州除了“羊城”外,还有“花城”的别称。二千多年前的五代南汉时期,在广州南郊就已出现专业种花出售的花农,到明清之际,在广州老城的七个城门下就已形成花农卖花的经营性“花墟”。而秦牧在《花城》中说道“清代中叶广州就已形成了国内首创、闻名海内外的‘迎春花市’”,创了如今岭南遍地开花的花市滥觞。直到今日,老广们还有一个说法“年廿九行花街行过花街才过年。”意思是没有去过除夕花市这年就过得不完整。在老广的心里“行花街”是为了沾点花香瑞气、挤掉晦气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
    一屋栽花,香飘四邻。广州的迎春花市除了引领了岭南的春节潮流外,更带动了周边地区种植产业的发展。廖虹雷介绍,早在明万历年间,广州郊外原来有个小村落叫“芳村”的花棣已有种植花卉雏形,就是今天著名的“花地”。靠近广州的南(海)番(禺)顺(德)的农民也瞅准了鲜花这一日益见长的市场,用双手掘开了鲜花种植的金矿。有个当时寂寂无名的小村落,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花卉产区和花卉集散地——顺德陈村。
    而传统文化保留完好的香港更是岭南花市的重镇,港人特别喜欢“行花街”,从年前一直行到元宵节;每年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花市都会吸引一百多万国内外游客参与,在国际化背景下骄傲地闪烁着本土文化的光辉。
    时光荏苒,迎春花市已非广府人独有,近年来,潮汕地区和客家地区也纷纷在春节期间开设花市。据一位老家在梅县的同事告诉记者,原来市集上只卖常见的花鸟鱼虫,但从90年代开始有了花市,并且规模越来越大,逛花市也成了一种“新年俗”。花市也在潮汕地区占有重要位置,记者昨日从相关报道了解到,今年汕头市在年前进行大规模城市综合管制的同时,还不忘在繁华路段人行道上设临时花市,方便市民购花。岭南大地花团锦簇,人映桃花,真可谓“花谢花开无日了,春来春去不相关”。
    ★花市成新老深圳人年俗
    迎春花市也是深圳每年春节的亮点。曾有一位新移民告诉记者,临近年关,大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但走进花市却人声鼎沸、接踵摩肩,仿佛整座城市的人都聚集在这里,真是应了那句诗:“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看花人”。
    廖虹雷介绍,在改革开放前,深圳许多墟镇在春节有零散小型的花摊和花墟,特别是村民从山上采来一把把吊钟花和桃花在墟市摆卖,但大规模的迎春花市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1979年,2万工程兵来到深圳,在东门布吉河上盖了顶,变成了暗河,而河面上变成了新园路。1982年深圳市第一届迎春花市便是在那里举行。”据悉,从一开始,花市便是由深圳市政府主导的,因为特区成立之初深圳有很多外地人,而这些人大多来自广东省。从1986年深圳市迎春花市开始由罗湖区承办,建设路、工人文化宫、滨河东路、嘉宾路、人民南路、东门南路等地先后成为花市的举办地,1998年开始选址在爱国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深圳每届迎春花市固定的举办地。随着深圳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花的追求更高,深圳的花市规模也越来越大,花卉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现在在深圳的花市购花、赏花已经不单单是广东人的专利,新移民们的生活习惯已经慢慢融入到岭南文化之中。近年来,南山、福田等都纷纷办起了自己的花市,农科中心、花卉世界更是占了天时之利,成为“采蜜人”的必到之处。
    而迎春花市这一年俗在历史的沿革中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据悉,清末广州除夕花市除鲜花外不涉外物,民国以后,陆续添加字画、古玩、金鱼等,这成为日后的一种传统,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花市中有许多杂玩与鲜花交相辉映。而在廖虹雷看来,深圳的花市也发生着变化。首先,花市规模越办越大,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最值得称道的是利用高科技培养出来的花卉频频亮相,比如种子上过太空的花种,由于花期长、花朵大,花色漂亮,成为人们的新宠。而花市发展至今已不仅仅只是供人赏玩的过年节目,不少学生也将此作为校外社会实践的第一步,他们合租铺位销售鲜花,用年轻的汗水应和着春天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