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绵绵,又到农民春忙时。在广阔的田野上,随处可见稻农们引水灌溉、翻地耕耘的画面。不过,在白峰的耕地里,与我区柴桥等地一样,你见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一番场景,因为那里很少有农民种植水稻。
白峰农民多以种花卖花为生
白峰地处穿山半岛峰腰地带,东、北、南三面环海,多丘陵。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多年来的市场引导,造就了白峰农民以种花卖花为生的种植业结构。在乡间地头,珊瑚树、杜鹃、红叶石楠、茶梅等花卉随处可见,唯独很难找到水稻的身影。
据了解,白峰农业以花卉、茶叶、海水养殖、名特优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占了大部分,其中又以花卉种植居多。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共有花卉种植面积7000多亩,多山地的特殊情况更适合农户种植花卉。
春雨刚过,花农们便开始忙碌起来
不用种植水稻并不意味着告别春忙,春雨刚过,花农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记者在白峰的乡间地头看到,一些地里的花卉已经长成,有叶子如火焰般鲜红的红叶石楠,有青翠欲滴的珊瑚树,也有树冠形似圆球的茶梅,有些地里则是刚刚种上的新苗。但不论花木长到什么阶段,最近一段时间都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下阳村花木种植户郑国明告诉记者,目前正是花木培育最好的时机,灌溉、除虫、除草、施肥、种苗都是最适宜的。
郑国明说,每年植树节前后比较适合花卉的打理,例如移栽,其它时候的移栽存活率都没有这个时候高。早上6点不到,下阳村的王彩云就开始将去年11月份在棚子里扦插好的红叶石楠苗子移栽到地里。只见她右手拿起小锄头挖出一个坑,左手麻利地将小苗往坑里一放,然后顺势将土盖上,一棵苗子就种好了。王彩云说,这个时间种苗很容易存活,到黄昏时给白天种下的苗木洒点水,第二天苗木就会“生气十足”。
明媚的阳光下,走在农村乡间的田地里,花农们都在忙碌,记者看到,有提着小桶边走边施肥的,有蹲在地里潜心割草的,有背着喷雾器给花木除虫的……
农民有自己的“经济账”
为何选择种植花木?这还得从经济收益上说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减少了白峰农户种植花木的成本,花木种植户陈林军说,白峰属于盐碱地,气候温暖湿润,种植的珊瑚树病虫害少、质量好、成活率高。同样培育1.8米的法国冬青,有的地方需要4年,而白峰只需1年半,并且长势比较好。
相比种植其他作物,种植花木风险较大,不过收益也高。从最近几年的行情看,种花卉比较能赚到钱。正在给杜鹃施肥的王师傅算起了“经济账”:去年有些花卉行情特别好,如珊瑚树。按去年行情,1.8米左右的珊瑚树卖出去,一亩收入就有3万多元。按照珊瑚树一年半长成算,年均收入达到每亩2万多,效益相当可观。
不过王师傅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花卉收入的好坏和市场联系很紧,而目前花木市场的价格变动很大,基本上是几天一个价,很难吃准。行情不好时还可能赔上老本。他指着地里一棵30多厘米的红叶石楠说道,去年12月时像这样的苗子每株只能卖到2角左右,而现在能够卖到1.3元,价格相差六七倍,行情不好时跌到十分之一也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