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东:戈壁滩上的护林者

2010/3/25 12:30:31

    沿着市区外围,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一片片林带映入眼帘。这就是我市北部防护林工程——绵延的“绿色长廊”,在市区外围形成了一个马蹄型绿色屏障。
    王发东,市北部绿色长廊管理站站长。2000年底,市委、市政府为治理土地沙化、推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启动市区北部防护林(绿色长廊)工程开始,他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他说,他和北部防护林一同成长,看着一棵棵长大的树苗,就像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带给他一次次的惊喜。
    1990年,王发东从甘肃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后,到市林业局从事林业工作,肩上担起北部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担子时,他想自己既然被安排到这个岗位上,那就要干好。
    2001年春天工程正式启动,挖沟、放线、划区……一项项基础工作相继展开。“在茫茫的戈壁滩上,风沙肆虐,没有一处可以避风的地方。早上,我们全局干部职工就下到现场,一般都是打的去,跟司机说好,晚上打电话再来接我们。”王发东回忆起当时情景:中午,找个大些的沙坑,一群人面朝面围成一个圈,就着矿泉水啃饼子,有时候吃带去的盒饭。尽管围圈是为了挡风沙,可无空不入的风沙依然粘在饼子上,我们是一边吃一边吐着沙子,就那样没有一个人说苦,一直坚持到工作完成。
    “记得当年植树的时候,我从酒泉调运苗木,连夜赶回来时,局里干部职工为了保证第二天全市义务植树时所需苗木供应到位,晚上干脆就睡在了农民家的炕上等着,车一到,连夜把几万株树苗卸好,又怕根系被风干,把一棵棵树苗泡好后再分配到相应位置上。”王发东说,第一年干得真苦,从现场回到家,整个一个土人,分不清眉眼,鞋里塞满了沙子,有的同志的脚上磨起了一个个大泡,疼得不能走路,但第二天还是一个不落地到了植树现场。当年,市上按照“大网格、宽林带、多树种、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市委、市政府动员全市各部门(单位),市(区)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驻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市民群众共40万人次义务参加植树劳动。
    滴滴汗水终将换来片片绿荫。2003年,北部防护林一期工程完成。一排排国槐、汉柳、新疆杨、沙枣、刺槐长大了,形成6.3公里长、宽1公里多的乔木防风骨干林带。王发东和同事们欣喜地量了量树的胸径,已由栽时的二三公分长到了五六公分,树苗也从当初的二米多高长到了四五米高,喜悦之情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北部防护林真正起到了防护的作用。王发东介绍说,原来防护区动物稀少,生存条件恶劣,仅有少量的蜥蜴、蛇、鼠、兔等存活。随着北部防护林工程的实施,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和林木生长,区域内鸟类的数量、种类明显增加。2003年7月15日至8月15日,王发东和技术人员在区域内定点观测到,有近2000只成群的沙鸡、麻雀在该区域繁衍,日平均出现次数4-5次,近百只。听当时农民说,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还有少量的鸽子、野鸭、鹰、布谷鸟、猫头鹰和啄木鸟;林网防护效果十分明显:以一公顷阔叶林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计算,仅一期工程每年可吸收2.5万多吨二氧化碳,放出1.87多万吨氧气。长廊每年可吸收271.2吨灰尘,吸附悬浮颗粒68吨。
    2004年,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在原林带外围,种植梭梭、红柳、毛条等多种灌木。王发东说,“那时条件就好多了,二期工程总结了一期工程的经验,我们主要从技术上负责,从验收苗木质量、客土情况、测量等方面把关,但每天必须盯在现场,仅放线每人每天沿着挖好的沟来回要走十几公里的路,”2006年二期工程结束时,一期工程种的树已经长成大树了,诱人的绿色吸引了市民休闲游玩。目前,三期工程正在实施中,长廊总长达12.8公里,宽2至2.5公里,造林面积达1.6万多亩。整个防护林工程经近10年建设管护,已形成乔、灌、草结合,片、带、网搭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生态防护体系,林木价值超亿元。
    “种树要有热情也要有技术,植树造林需三分种七分养。清理杂草、修剪树木、保护基础设施,植树季节过后就进入防火和养护时期,一刻也闲不下来。”王发东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破坏树木的行为,一次在巡查时,几个小青年,折树枝玩,他上前制止未果,差点打起来。种一棵树不容易,看见有人破坏树木,他觉得心特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