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明:要把“秃岭”变“绿海”

2010/4/13 15:13:11

    在没有享受任何扶持政策的情况下,两年间自筹百余万元治理家乡的荒山,立志把昔口的秃岭变成绿海、送子孙一片青山。他,就是39岁的平定县岔口乡黄统岭村村民王河明。
    险坡上开路

    2007年,王河明承包了村里三分之一的荒山,并牵头成立了长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了一支20人的造林专业队伍。那里山大沟深,除了沟底300亩的平地外都是山坡。坡很陡,只有一条隐匿在灌木从中的羊肠小道。人若徒步进山需要半个小时,一个来回至少得花四五十分钟。那条道是人们常年累月踩出来的,很窄,机车根本不能通过。平时运送苗木、水、工具只能依靠人抬肩扛。徒步进山已经十分困难,如果扛上重物更是难上加难。造林队员每天上午7点半上工,担两趟水回来,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由于山路难行,磕磕碰碰也是常事儿。2007年4月至2008年11月一年多,他和队员们才种植了140余亩核桃和300余亩生态林。这样的进度让王河明着了急。他下定决心要开一条便道。
    沟壑纵横的山里另辟一条新路可不容易,首先一步得探路。2008年冬季,他和3位细心的队员一有时间就去探路,并在选好地段的灌木上系了红布条作为标记。为了选择出一条最佳最经济的路线,他们要通过人迹罕至的荆棘林,有时还得攀爬峭壁。双手磨破了,衣服挂烂了,鞋子坏了五六双,他们都不怕。10来天下来,他们走遍了整座大山。路线选定后,他雇了一辆挖掘机和铲车,修路工程就正式启动了。他依然早出晚归,遇土挖土,遇石开石,历时两个多月投资50佘万元在陡坡上开出了一条3米宽、4000米长的便道。有了这条便道,第二年植树季节,造林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旱地里植树
    在王河明承包的4道沟里,6眼早井是仅有的水源。井水由山体里逐渐渗透出的水汇集而成,每天的存量大约20担水左右。可随着植树面积的扩大,造林队每日的用水量达到320担水左右。没有办法,王河明只好到15公里以外的地方调水。其间,他还投资3万余元购置了2000米长的胶皮水管、1辆拉水车、4台水泵,自制了一个容积3立方米的铁皮水桶。即便这样,因为黄统岭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树木的成活还是受到了影响。去年,他光补植树木就进行了4次。
    便道开通后,机车开进了山里,虽然给队员植树带来了极大便利,可机车能到达的地方毕竟有限。许多时候,为了给山沟里的一片树木浇水,他和工人们必须带着水管,上山下坡,穿过荆棘丛生的灌木林,攀过岩石峭壁……
    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2008年他开始自育苗木,到现在巳累积育苗20来亩。
    荒果林变核桃林
    “沟下种核桃、山腰种花椒、山上种柏树”。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他采取了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的办法。如今,经济林的种植面积达到400余亩,包括300余亩核桃和百余亩花椒。
    核桃林中有百亩是山旧苹果林改种而成的。那些果树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果树腐烂病严重,已经没有了经济效益。王河明决定把果树清理干净,改种核桃树。
    果林所在的地方机车进不去,清理工作只能依靠人力。那些果树大都是四五米高、30厘米粗的大树,根系纵深至一米多,每棵树的重量都在100公斤以上,五六个人才能抬得动。他和10余位工人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把果树清理干净。
    再绿双千亩荒山
    几年间,为了治理荒山,王河明个人掏出了40余万元的家底,贷款10多万元,再加上社员的投资,总计投资百余万元。如今,他承包的1360亩荒山已经种满了核桃、柏树、松树、连翘等。
    王河明没有就此满足。去年5月,他又承包了麦家岩村的2000亩荒山耕地。他说,种树是一个见效较慢的产业,可是日后的效益却是可观的。再说,青山绿水美家园是他从小的梦想,由于家乡特殊的立地条件,实现绿水的梦想是不可能了,可是打造一片青山却是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