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红
个人简介:吴晓红,浙江长兴东方梅园的掌门人,今年1月,他荣获了中央电视台2009年度“三农人物”提名奖,是浙江省今年唯一获此殊荣的。
美人梅、垂枝梅、红顶朱砂、粉红朱砂……淡淡梅花香自凝,料峭春寒傲风骨。早春时节,濛濛细雨间,幽幽梅花坞,那疏影橫斜的千亩梅园,万株梅景煞是好看。
太阳下,一根根老残梅桩,构成中国绘画的审美元素,却在21世纪的长兴烂漫成了一种产业。他让千百年的青梅老桩起死回生,嫁接了日本、美国的红梅,在神州美丽花园中吐蕊喷香,也使周边农民从传统农业转轨,在现代园艺产业中发家致富。
他,就是长兴东方梅园掌门人吴晓红。今年1月,他荣获了中央电视台2009年度“三农人物”提名奖,是我省今年获此殊荣的唯一。
烂漫红梅绽放在喜迎世博会的春天
3年前,当2010年上海市将在世纪公园举办中国第十二届梅花腊梅展览、用梅花来迎接世博会的消息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人们对梅花的关注。令人惊奇的是,举办这么大规模的梅花展,缀满上海世纪公园5万平方米梅园的梅花不是来自苏州、南京、杭州这些传统的梅花胜地,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长兴东方梅园。
眼下,来自长兴东方梅园的3000株红梅开得正旺。还有从高变矮,从大变小,从地入瓶,从园入家,花色、花型、花期各不相同的几百种袖珍型梅花盆景,也成为迎接世博会的“枯树新花”。
梅香四海不是难题,但如何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宾客足不出户也能欣赏到梅花的高洁清雅?吴晓红把目光瞄准了鲜切梅花。
“梅花鲜切花技术”,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梅花是木本花卉,在插花利用中存在花苞脱落、枝条发黑、花期短暂、花苞不发等诸多技术难题。梅花插花,因此成为一条前人想走而一直没能走通的路。”为此,吴晓红邀请了云南、南京、浙江各地专家,在他的千亩梅园进行梅花鲜切花的品种筛选、催延花期、包装保鲜技术跟踪试验。
历经3年的春夏秋冬,这道技术难题终于被东方梅园攻克,培育、保鲜、花蕾防脱落技术已在实验室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保证5万枝梅花鲜切花,如期绽放在喜迎世博的美丽春天。”吴晓红说。
300万元收购梅桩,得了个外号叫“梅桩疯”
其实,在“梅”的世界里,吴晓红是“红”出于“青”而胜于“青”。
长兴是“浙江青梅之乡”,有着1300多年青梅栽种历史,全县5万多亩青梅林年产鲜果6000多吨,曾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但上世纪末,青梅鲜果市场滑坡,从每公斤4元一路下跌到0.4元,许多梅农含泪砍掉上百年的梅树当柴烧。
就在那个时时候,长兴出了件让人看不懂的事,有人极力劝阻梅农砍梅树,并卖房筹款,以每株5元的价格从决意砍梅的梅农手中收购老梅树桩。这个人因此被称为“梅桩疯”。
“当时确实有点疯,花300万搞了400亩梅花培育基地,说白了是与自己爱好相关的一次创业实验。”吴晓红说。之前他做的准备是捡回一株老梅桩,对照一幅国画尝试嫁接红梅,并了解到市场上观赏梅十分稀缺。建起基地后,他四处寻访名师学习嫁接、造型技艺,并从全国搜罗了20多种奇梅,还引进了日、美等国的新品种。2000年春天,2000株梅花吐芳争艳,国画中的“残桩老梅”变成了现实美景。
吴晓红售出的第一批红梅赚了近百万元。当地的梅农恍然大悟,纷纷向“梅桩疯”取经,他不仅传授技艺,而且提供种梅枝芽,迅速扩大梅桩嫁接培育面积。
进驻大上海,长兴梅花在上海安家
接着吴晓红又做了一件让梅农看不懂的事。他不急于售梅,而是把最好的梅花移栽为盆景,贴钱费力运到上海、杭州、武汉、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开梅展,免费供人参观。他说“长兴梅花要让更多人认识,要做大市场,还有待时机成熟。”
连续3年在上海开梅展,惊动了中国梅花泰斗陈俊愉院士。上世纪50年代初陈院士受市长陈毅之托研制梅花嫁接栽培新工艺,打算在沪上各大公园种植梅花。但那时上海工业化高速发展,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成为摧残梅花的致命杀手,最终未能成功。陈老对吴晓红说,如果你能让长兴梅花在上海“安家”,将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陈俊愉院士的点拨,让吴晓红开始了向大上海挺进的新征程。
2005年初春,上海世纪公园“乡土田园区”内“红萼”披翠、“朱砂”起舞、“玉蝶”纷飞,美轮美奂。红梅报春的消息不胫而走,数十万市民争相前来赏梅。
同年,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筹建梅竹山庄、西溪梅墅、梅花河道,以期恢复明清“西溪探梅”的历史盛景。吴晓红的近万株长兴红梅欢唱着“嫁”给了杭城。随后,奉化溪口的梅花山、武汉的东湖梅园,以及南京、苏州、宜兴、南阳、长沙等全国20多个城市的公园,陆续出现了长兴红梅的身影。
短短几年间,吴晓红的东方梅园将基地扩大到了1000亩,分别在上海、云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建立了6个总面积达3000亩的长兴红梅培育基地。一年比一年红火的观赏梅景,把长兴变成了全中国最大的“梅园”。
种梅种出古木博物馆
吴晓红曾做过木工,做过木材采购员。从年轻时到辽阔的北大荒采购木材,到中年时热衷园艺,再到走遍世界探寻收藏古木,吴晓红的命运始终与“木”紧紧相连。目前,66岁的他心中最大的梦想是,建一个古木博物馆,让人们在品茶聊天之中,细细体味这些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宝。
“以往,人们把研究树木的重点大多放在活的树木上,而对树木枯死后的研究很少。”眼下,一座集艺术、科普、环保为一体的古木博物馆已在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小梅山山顶公园动工。
“你看,这一件是清代流传下来,由乌木材质形成、创作的古木作品‘天鹅之死’,其惟妙惟肖中,透着沧桑岁月赋予的典雅气质和不屈精神。”吴晓红透露:这座古木博物馆建成后,人们将可以观赏到他几十年间收藏的三四百件上亿年的木化石,几千年的阴沉木及上百年的古木、神木、浪木……这些古木对林业科学研究很有参考价值。届时,每一件作品都将配有诗意的、科学的说明文。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古老的梅花,是吴晓红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