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来远:种花“种”出专利来

2010/8/12 11:16:21

“咱们农民也有了发明专利,利用这个专利修剪的玫瑰花,鲜花蕾的产量实现了翻番!”这一利好消息,在今年均价十元的玫瑰花市场掀起了阵阵涟漪。种地也能“种”出国家专利,也能“种”出“摇钱树”,平阴县玫瑰镇夏沟村今年62岁的刘来远,一时间成为玫乡人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人物”。今年初,他发明的“香料用玫瑰花修剪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使用这一技术可实现玫瑰花产量、效益双翻番,因此吸引了大批花农前来学习取经。
刘来远所在的村是平阴玫瑰的主产地之一。玫瑰花虽是全村的主导产业,但由于长期以来管理粗放,缺乏系统完善的修剪技术,甚至部分花农片面地认为不需剪枝,致使亩均产量仅在二三百公斤左右,严重制约玫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老刘早在10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999年,由于他种植的玫瑰花长期缺乏科学管理,致使花株严重老化,2亩多玫瑰花几乎绝产,仅收入120余元,连在外上学的女儿一个月生活开支都不够。玫瑰花收益甚微,让这位多年的老花农变“痴”变“傻”,甚至想突破常规把苹果树的修剪方法应用到玫瑰花的生产管理中,通过修剪花枝增加玫瑰花的产量。这一“傻想”一经确定,他就把这2亩玫瑰花变成了试验田。可由于缺少管理经验,他照搬苹果树的剪枝方法,修剪时间、修建高度都没掌握好,致使近四分之一的玫瑰花死亡,第二年仅收获鲜花蕾200公斤,这让老刘欲哭无泪。
“是不是自己文化低?还是方法不对?”那几年,老刘每天带着剪刀、米尺来到自己的花田里,观察哪枝长势好,哪枝花蕾多,测量花枝的高度,寻找修剪枝术的突破方法。“老刘,又给玫瑰花相面啊?”“老刘,别给玫瑰花剃头了,这样白搭!”这位“花痴”的特殊举动,引来了众多村里人的冷嘲热讽。“咱别瞎琢磨了,行不?不当吃不当花的,你看人家外出打工,一年就挣一万多哩!”短时难以见效,家里人也出来坚决反对。陷于两难境地,极其倔强的老刘也一度产生了放弃的想法。几天后,老刘又像往常一样到地头看看他最挚爱的花儿,不经意间发现地头上的几株玫瑰花枝繁叶茂,花蕾盈枝,与周围的花枝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几株是老刘在前一年春季剪的,高度在85厘米左右。这一意外发现,让他又看到了希望,遂将死掉的老苗刨出栽上新苗,根据这几株玫瑰花的修剪方法进行了细致修剪,并逐渐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所有的玫瑰花修剪中去。
仅初中毕业的他没有规律和经验可循,在“尝试-失败-再尝试”过程中,寻找摸索剪枝的门道和经验。每一次尝试过后,他都会将采摘下的鲜花蕾用秤一点一点地去称重量,并作出详细记录,包括修建方法、产量高低等都一一记录在他珍藏多年的笔记本上。在一年一年的对照中,他终于掌握了自己独特的以“平顶、短截、抽枝”为主的剪枝方法,并取了一个比较文雅的名字:“香料用玫瑰花修剪技术”。近几年来,老刘的玫瑰花产量逐年增加,2007亩产突破500公斤,今年达到650公斤,亩收入1.2万元,比不修剪的产量、收入提高了一倍还多。2009年10月,刘来远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专利申请。今年1月13日,他终于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那一刻,他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伙富了才算富。有了专利不用,放在那里就是浪费!”有着近40年党龄的刘来远参过军,当过村干部,政治思想素质高,他更为关注的是自己的发明专利要造福群众。一方面主动找到村干部,把村里花农组织起来统一学习修剪技术,到花田里现场做示范;另一方面争取镇科协的大力支持,联合举办流动学习班,深入其它村庄的田间地头现场讲解,让更多的人享受其专利成果。今年以来,刘来远就为24个村的花农无偿讲解30余场,受益群众达到6000余人。今年,全镇4000亩10年以上的老龄玫瑰,在使用他的修剪方法后,都发出了新枝,亩产量由2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花农亩增收2000多元。为感谢老刘的贡献,当地花农们给老刘的修剪方法起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名字——“富民剪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