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山水秦岭”:立法依然难止破坏

2010/9/20 8:09:55

渭南华县秦岭北麓炸山采石乱象调查

“先破坏,后治理”,成为目前华县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无奈选择。因无序炸山采石而伤痕累累的少华山景区,正通过由政府买单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有望让生态在最大程度上恢复。然而,华县一些所谓的“合法”采石场,依然是只开采,不治理,破坏后的旧账尚未还清,新的破坏又欠下的新账,且在一天天叠加。在省委、省政府响亮提出、沿线各地正倾力保护“山水秦岭”的今天,许多人质疑:这样人为的破坏,还要持续到何时?
“水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山水秦岭”以其独有的秀、美、奇、险、峻,成为陕西一张骄傲的历史文化名片。
然而,如果你乘车从310国道自西向东穿过华县境内时,却会发现南面巍峨青翠的秦岭山脉,被一片片因开山炸石而留下的断面,切割得支离破碎。那一道道灰白色的遭破坏的山体,与周围植良好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一块块“牛皮癣”贴在了巨大的山体上。
自从2009年“人文陕西,山水秦岭”被作为陕西的旅游口号叫响之后,秦岭之于陕西已经成为了一种形象和代表,为保护好秦岭,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各种政策,要求对采矿企业(包括采矿点和采石场)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规定的,一律责令停止开采并严肃查处;禁止在浅山外坡面、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交通道路两侧以及林木植被良好的区域开采;秦岭北麓属于禁采区域,2003年后不再审批新的开发项目。为更好地保护秦岭,省人大还专门制定出台了《秦岭生态保护条例》,将秦岭的保护提升到了立法的高度。
如此禁令之下,秦岭北麓华县段依然遭受严重的破坏,违法违规采石现象屡禁不止:少华山景区向东310国道两旁,大大小小的采石场随处可见。秦岭北麓的浅山,由于长期的炸山采石,许多山体的植被已经消失殆尽,裸露的山体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刺眼。
炸山采石,随处可见“牛皮癣”
百度贴吧的华州论坛内,炸山采石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每次坐火车路过华县,都能看到南山很多正在炸山采石的工地,本来布满植被的山体,被开挖得遍体鳞伤,处处是‘伤疤’,真让人痛心。”
“莲花寺石渣厂,从上世纪60年代开挖,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遗迹已经荡然无存。比如有名的半截山,为华县大地震最有名的遗址,山塌金斗王的发生地雨散潭、巨大无比的金斗王石、移山庙王家祠堂,另外半截山上曾经庙宇遍布、香火缭绕,山下棋盘般错落有致的村落,山竹绕村、溪水长流,各种果园更是目不暇接。然而,如今再看这里,半截山已经被削去,雨散潭由于地表水下降已经干枯,山塌金斗王据说也被炸掉,竹林果园早已砍完。”
“华县莲花寺镇一带秦岭北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部门与村组打着发展县域经济的旗号在那里炸山采石,山体毁坏严重,林木植被被毁不可胜数,令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对于这种炸山毁林的行为,中省各大媒体均做过报道,然而至今仍未彻底奏效。”
“少华山2002年获批建设陕西森林公园,但采石现象却依然存在,不知现在莲华寺还开山采石么,太难看了,早20年禁止,现在比华山还漂亮。”
面对秦岭北麓因炸山采石带来的一块块“牛皮癣”,众多网友纷纷发帖留言,表达着自己的遗憾。
靠山吃山,从上世纪70年代起,炸山采石就成为华县的传统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石量逐年增加,再加上当时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到2000年左右,华县大大小小的采石场,竟然发展到数百家。
“华县经济落后,尤其是生活在山区的百姓,依靠几亩贫瘠的山地,只能够勉强填饱肚子,缺乏发家致富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许人便把在秦岭炸山采石作为脱贫致富的项目。由于无序开采、盲目发展,对华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秦岭北麓沿山的‘牛皮癣’、‘青山挂白点’大约有50多处。”9月9日,谈到华县出现众多采石场的原因,华县国土资源局矿产办党支部王书记这样说。
“现在是高速公路、铁路高速发展的时期,一年之内,石子已经从原来的每吨40元涨至每吨80多元,价格翻了一番。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炸山采石治理难度将更大了。”王书记担忧地说。
谈到众多采石场给秦岭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影响,华县环保局生态开发股股长李向阳感触深刻:一些小的,甚至是非法的采石场只要经济效益,很少考虑到生态环保,为了节约成本,采取的是破坏性开发,给以后的生态恢复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长时间无序地炸山采石,给秦岭北麓华县段带来的不只是粉尘、噪音污染,也不仅仅是对山体美观的破坏,更可怕的后果还在于,由于大量的破坏性炸山采石后,致使山体植被大量减少,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是整个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近年来,渭南地区频频遭受的水灾,似乎在对人们提醒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