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洪打造千万“绿色银行”

2011/2/12 19:10:40

潘海洪(右二)向村民传授桂花扦插剪枝技术。

上身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领子有一半是卷着的;下身穿着一条黑色裤子,裤腿挽了几圈;脚上虽然穿了一双皮鞋,但鞋子上面满是泥巴……昨日,记者在浏阳市永安镇西湖潭村见到潘海洪时,绝对没有想到,在20多年里带领大家改造8000亩残林、荒山,培育、嫁接苗木1500余万株,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发放社会工资1700多万元的能人,竟然是眼前这个干瘦的老头。到目前为止,被乡亲们称为“老不死”的潘海洪的“绿色银行”里,林木价值超过千万元。

在改造荒山的工地上过春节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报道,潘海洪生于1941年,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后却因疾病与大学失之交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浏阳县发布了“消灭宜林荒山、开发高效林业”的号召,立志要改变家乡生态环境的他带头承包了面积达400多亩、造林难度大的荒山高岭山。现在,高岭山上7万多株松树枝繁叶茂。

1988年,潘海洪又主动承包了被大家放弃的“麻雀撒种子,靠天来浇水”的伍家山。这年冬天,他不仅自己泡在山上,还把放了寒假的4个孩子全部带上山。白天,父子5人挥锄挖山植树。晚上,孩子们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转眼,春节到了,小儿子对他说:“爸爸,今天过年,我想下山回家玩。”小儿子下山与母亲一起过年去了,他看到另外3个儿子还在山上栽树,这才发现,为了办好林场,自己也太难为孩子们了。于是破例收了早工,回到工棚做起了年饭。吃年饭时,平时从不喝酒的潘海洪给自己倒了满满的一杯酒,举杯对3个孩子说:“今年我们要在这山上开荒造林,以后这座山成了‘花果场’的时候,你们一定会回想今年过年的意义。”如今的伍家山,已经有板栗、柑橘、李子、胭脂梅等果树3000多株,国外松40000多株,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场”。

送2个儿子学习林业知识

潘海洪说,真正要把林业搞好,不全面系统地学习林业知识是不可能的。为此,他执意要求本来想考军事学院的大儿子潘磊选择到中南林学院(现在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深造。儿子读大学时,他还要求儿子给自己买回一套大学教材开始自学。当潘磊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时,他也学完了大学课程。不久后,他又把老三潘强送到了湖南林校(原名)读书,并找到学校负责人,阐述了送子读书的观点:“不要文凭,不要分配,只要严格要求儿子学到真本领。”

“潘老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他家书柜比衣柜多。”推荐他为“群众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的西湖潭村村民潘定华笑着说。对于林业方面的学习,潘海洪有着自己的理解——要培养“体劳型人才”。潘海洪说,再好的理论与技术,不经过实践,终究是空洞的;再多的实践,如果没有好的理论与技术指导,也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科学+汗水=成功”,这是林业专业人才成功的不二法门。

联合经营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潘海洪从植树造林起,就想着带动乡里乡亲一起致富。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一共开了200多个会,走访了6000多户人家,发放1万多份资料,带着村民以集体、联营和个体的形式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1986年,潘海洪绿化高岭山时,村民要将这个荒山送给他,但他硬是与村民签订了三七分成的承包合同。10多年前,村民柳希圣拿出5000多元参股潘海洪的林场,如今,这份股本已经增值近10万元。上世纪90年代开始,潘海洪开始研究良种油茶嫁接。经过多年的实践,他的新品种油茶比老品种油茶改良了不少:老品种亩均产5公斤油,新品种能达亩均产50公斤至70公斤油;老品种8年至10年才能挂果,新品种只需要4年左右便可挂果。不少乡亲正是种了他的新品种油茶才走上了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