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圃育大产业

2011/4/7 19:21:58

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高大靓丽的楼房,小河从街后绕过……2月22日,记者乘车行驶在利川市忠路镇下坝村汪小(汪营至小河)公路上,道路两旁不时闪现一块块红色的水杉树苗圃,正将树苗装车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忠路镇下坝村是远近闻名的苗圃基地,全村共590多户农民,发展苗圃的有400多户,其中种植10亩以上的大户有20多户。去年全村发展苗圃上千亩,年产值超过700万元。
下坝村党支部书记牟方明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种了5亩苗圃,收入3多万元。他带领记者来到他弟弟牟方质的苗圃——一块只有3分地的桂花苗圃。牟方质夫妇正在抓紧时间起苗,客户在苗圃边等着收货。牟方质说,为了赶苗,他和妻子从早上就下苗圃了。“马上就要起完苗了。可别小看我这3分地,截至今天我已卖了6000多元。你看,这一捆桂花苗100株,每株5角钱。地里剩下的苗子,估计还能再卖1000元。”他挥动手上的桂花苗,兴奋地说。
“建苗圃比种玉米强多了,投入成本少,效益好。我这块地,种子加其他的成本不超过600元,但收益却有7000元。虽然我去年共种了7亩苗圃,但只有这块地最赚钱。”他接着说。
为什么不全种上桂花苗?小河工作站党总支部书记罗振刚告诉记者,发展苗圃完全是市场化运作,如果品种单一,市场风险就相当大。“为让农户增强抗风险能力,近几年,我们大力推广两项经验:一是单一品种多元化。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多发展不同种类的树苗。二是短、中、长期相结合。农户不一次性把某一种树苗卖完,而是留一部分,让它长成大树苗,这样价格就会更高,市场风险也就相对小了。”罗振刚说。
来到村民徐国燕家,只见屋前堆满了水杉和松树苗,房前屋后各种观赏性植物数不胜数,老徐正拿着一把树苗查看。徐国燕是下坝村最早发展苗圃的人,至今已有20多年,下坝村的苗圃产业是他带动起来的,是全村的营销大户,去年收入8万元。
村民邓兴茶也是全村苗圃种植和营销大户,前两天押送一车树苗到四川曲县,挣了好几万元,刚刚才回家。老邓今年50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做树苗生意,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从2003年起开始大规模营销树苗。这几年,他不仅把树苗卖到湖北荆州、安陆一带,更远销到重庆、四川、陕西、安徽等8个省市。邓兴茶不仅做树苗生意,还经营种子,把本地没有的树种从外面引进来,然后平价卖给村民种植。
“卖种子我不赚钱,主要是增加苗圃品种的多样性。”他说。去年邓兴茶自己种植了20亩苗圃,加上营销树苗的收入,全年总收入超过30万元。
去年8月,邓兴茶发动村民成立了利川市小河水杉苗木经济合作社,入社的社员达几百户,涉及附近几个村,去年全社收入达250多万元。邓兴茶说,今年他准备申请注册“小河苗圃”商标,走品牌发展的道路。目前,以下坝村为核心,苗圃产业已发展到桂花、拱桥等几个村,面积共3000多亩,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