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金玉善:从农家女到省劳模

2011/7/1 16:13:02

“铁姑娘”金玉善:从农家女到省劳模

解放前,她出生在珲春一个贫困的朝鲜族农民家庭;年幼时,由于生活艰难,她被转送过两户人家。解放初期,她当上了生产队长并光荣入党。建国后,她曾带领社员培育出水稻新品种“原子弹二号”;退休后,她积极投身社区公益活动,成为居民们的“知心大姐”。

80岁高龄的金玉善至今耳不聋、眼不花、声如洪钟、精神矍铄。6月24日,记者见到了这位曾在1952年获得过“省级劳动模范”荣誉的老共产党员,她拿出一张张老照片,向记者讲述了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那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守着良田 却没人会种水稻

1945年7月,日本投降,那年秋天金玉善和丈夫喜结连理。1948年,因表现突出,金玉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送入“工农兵”学校,她学习知识的愿望终于实现。第二年,她被乡亲们推举为板石公社新农大队大队长,年仅19岁的她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队长。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珲春农业、工业物资严重匮乏。“解放前,珲春的水田都被日本人霸占,中国人不允许种水稻,种出的粮食也被全部运到日本。中国人手里没有土地,只能给日本人做牛做马。”金玉善回忆,守着千亩良田,全公社竟然没有一个农民会种水稻。“刚刚解放,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大家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小日本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会干得更好。当时我们提出了口号:不吃不喝也要培育出中国人自己的水稻良种。”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人称“铁姑娘”的金玉善被任命为公社丰产田实验组负责人,带领三名社员全身心投入到水稻新品种培育工作中。

●为育苗 撕开被面当棉布帘

“没有试验田我们就摸索着干,不懂农业科学知识就用土办法。”面对艰苦的条件,金玉善毫不气馁,从选种、育苗、育肥、插秧,她都亲力亲为。由于新品种“贪青”,在育苗、防霜的实验关键环节没有塑料布育苗,她一狠心将自家的棉被拆了被面做成棉帘盖在青苗上,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生怕冻坏;水稻灌浆防霜时,她带领社员割草,半夜点燃用来抗霜;没有肥料,她就挨家挨户收鸡粪,在室外垒砌火炕将鸡粪烘干碾碎做肥料;为了详细做好记录,她干脆在实验田边上支一个窝棚,在田里一住就是三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1949年至1951年这3年时间,这些“泥腿子”终于培育出了适合东北种植的高产水稻,每公顷可收获大米1.2万斤,被延边农业专家金时龙、崔竹松命名为“原子弹”一号、二号、“进京”一号、二号,并在东北全面普及。

1952年,当时的东北局召开农业博览会,金玉善培育的“进京二号”高产水稻获得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一致赞扬。同年,金玉善获得“省级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65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她从几千名劳模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作为珲春县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劳模参观团,到北京参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退休后 她以为民奉献为乐

1982年,金玉善从县妇联工作岗位上退休,61岁的她身体硬朗,工作经验丰富。闲不住的她认为,应该继续发挥余热,为党、为人民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此后的20多年里,她先后在街道、社区的老年协会担任义务工作,为辖区居民服务。由于她为人诚恳、办事认真,事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居民的好评,被人尊称为“金大姐”。

“人老了常常回忆过去,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了那么艰苦的岁月,我始终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因为我坚信两点,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这让我的人生有了目标,生活有了方向。”

延边新闻网

孙洪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