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老板”的生财之道

2008/4/4 8:52:15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三星村是以种植水蜜桃、葡萄、梨等水果为主的村。但记者走进该村15组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个种着香樟、桂花、广玉兰等苗木的苗圃。


    在徐水荣的苗圃边,几名农民正在向一辆小货车上装香樟树。“小心点,不要把树根上的土团弄碎了。”43岁的徐水荣一边指挥一边提醒。苗圃里,徐水荣的爱人马爱花和几名农民也正忙碌着,有的在挖香樟,有的在挖黄杨等小灌木。



    “这些树苗要卖到哪里去呀?”记者上前问道。正在挖树苗的马爱花抬头说:“不是卖,是我们自己用。”见记者有些惊讶,马爱花解释道:“这些苗木是用在我们自己接的工程上的。以前我家是专门卖苗木的,现在因为自己接工程,自家的苗木不够用,还要买村里其他农户的苗木呢。”原来,这批苗木将要运往秀舟纸业有限公司的绿化工程工地,前几天,徐水荣接到了这个工程,现在正在抓紧进行施工。


    正说着,徐水荣走了过来。听说记者要采访种苗木的事,他爽快地打开了话匣子:“我种苗木完全是受我爸爸的影响,是他带我入门的。”据徐水荣介绍,1986年徐水荣兄弟俩分家时,父亲便把种的3亩多花木分给他和弟弟一人一半。“那时,嘉兴全市还没多少人种花木,我们种的是月季、玫瑰,从4月份到大伏天,每天早上5时起床剪鲜花,然后骑摩托车在7时前送到嘉兴市区批给人家,每天都干得很紧张,也很累。”说到这里,徐水荣笑了,“可收入也比较高,那时村里家家种水稻,一亩就几百元钱,而我一亩多鲜花能卖3000多元。”尝到甜头后,徐水荣扩大了种植面积,家里6亩多地全种上了月季、玫瑰等鲜花。但后来,种鲜花的人多了,玫瑰花的价格下跌得很厉害。“这时我跑了一些单位,发现很多单位都在搞绿化,而用的苗木大多是从外地运来的,于是我就开始改种苗木。”为了学技术,徐水荣到外地请教,也看书自学,很快掌握了许多苗木的种植要领,苗木的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到了20多亩。


    在跟搞绿化工程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徐水荣发现搞绿化工程比卖苗木更赚钱,于是动起了自己搞绿化工程的想法。1995年,他接到了第一个绿化工程。徐水荣说:“那是余新的一家企业,绿化工程很小,但我做得非常认真,企业很满意。”此后,他陆续接了一些绿化工程,名气也开始大起来。2001年,上海东方绿洲建设时,有人找到徐水荣,要他供应苗木。于是,他又进入了苗木销售领域,那一年,他组织销售的苗木价值接近400万元。现在,徐水荣的绿化工程业务已经遍及嘉兴市五县(市)两区及上海等周边地区。


    三星村党支部书记沈海强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已形成了以徐水荣所在的15组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基地,有50户农民种植苗木,面积达3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