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芳花卉"绽放申城 缙云农家汉的传奇故事

2008/5/24 22:55:31

    ——一位缙云农家汉的传奇故事
    从半亩花圃到全国最具规模的特种花卉生产企业,从小县城的一家小花店到拥有辐射全国的花卉供销网络……陈春芳,这位走出大山的农家汉子,与他的四个兄弟一起,白手起家,打造了年产盆花1600多万盆的花卉王国。
    涉足花卉业只为求温饱
    陈春芳出生在缙云县七里乡金弄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侯,全靠父亲在一亩三分地上的辛勤耕作维持全家生计,一家人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虽然生活很拮据,但父亲除了每天下地干农活,平时还酷爱养花。
    穷则思变。上世纪80年代初,善于收集各种信息的陈春芳思量着:城市绿化和城镇居民对花卉的需求必定越来越大,与其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挨饿,不如利用父亲多年积累的种花经验,办个花圃赚钱。
    说干就干。1985年,陈春芳五兄弟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在村里建了半亩花圃,种起了当时还挺稀罕的茶花和绿化苗木。不久,他们到县城开了一家花店,并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成绩,不仅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而且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善于洞悉市场行情的陈春芳在外出采购花卉时发现,缙云本地只能卖十多元的茶花、铁树、杜鹃等小盆花,在上海、杭州等地竟能卖到四五十元的高价。于是,陈春芳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军上海花卉市场!
    1995年,五兄弟中排行老三的陈春芳带头在上海市松江区泗汀镇租了7亩土地,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
    赴沪建基地掘到首桶“金”

    为了能在上海花卉界站稳脚跟,陈春芳五兄弟历尽艰辛。七八亩的园艺场几乎没请工人,从生产、销售到方方面面事务的打理,全靠五兄弟自已干。
    起初,陈春芳以种草花为主,由于缺少特色,市场销路不畅。加之当时花圃设施简陋,时不时还遭洪涝灾害侵袭,所以在上海的头四年,园艺场没多少盈利。
    陈春芳不得不重新思考园艺场的发展方向:是继续种草花,走“薄利多销”之路,还是转而培育高档新品花卉?在上海惨淡经营了四年后,陈春芳与四个兄弟又商量决定,主攻红掌和凤梨这两种花卉,抢占高端花卉市场份额。
    陈春芳的这一决定,远比他当年“弃粮种花”更具爆炸性,“陈春芳太疯狂了!”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同行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然而,陈春芳胸有成竹。他向四个兄弟算了一笔账:当时市场上红掌、凤梨的零售价是每盆100元左右,种苗基本是从荷兰、比利时直接进口,购买种苗费加上生产成本约为35元。但如果能够自己培育种苗,每盆花的成本只需约15元,利润很可观。
    陈春芳通过多方途径聘请了两位研究花卉的“海归”教授,从国外购买了种苗,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育红掌与凤梨的实验中。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春芳凭着扎实的花卉种植经验和“海归”教授提供的技术支撑,当年便成功培育出了首批红掌和凤梨。由于地产红掌和凤梨价格明显占优势,从而一举击败了进口花卉,迅速占领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市场。成千上万的订货单几乎在一夜之间雪片般飞来。
    陈春芳,终于掘到了高端花卉的“第一桶金”。
    如今,春芳花木园艺场有员工220多名,拥有一支由4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和花卉研究专家组成的花卉科研队伍,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仪器,重点研究凤梨、红掌生长的土壤、水质、温度等。园艺场在上海松江、五厍等地建立花卉种植基地700多亩,年产红掌60万盆、凤梨150万盆,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红掌、凤梨生产基地。为确保红掌、凤梨能如期靓丽地绽放于上海的国庆、春节花市,陈春芳还在海拔四五百米的缙云县大洋镇建立了80亩的高山花卉培育基地,专供凤梨、红掌度夏。通过在北京、沈阳、西安、成都、郑州等城市的销售网络,园艺场年销售各类草花和高档盆花达1600多万盆,销售额超亿元。上海市的东方明珠塔、当年的APEC展厅,都留下了“春芳花卉”争奇斗艳的身影,一些外国政要都曾到春芳花木园艺场参观考察。
    自嘲是“劳碌命”的陈春芳打算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出红掌和凤梨新品种,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让中国花卉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