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柳编订单多了 赚钱如何也能多起来?

2008/5/25 10:26:22

    2005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以华盈工艺、万隆工艺、新新工艺等为代表的柳编龙头企业共出口柳编制品3.5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然而,记者最近到这里采访发现,原先红红火火的柳编工艺,老百姓不再感兴趣了,一些年轻人宁肯出外打工也不愿干柳编活了。原因何在?      
    柳编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以北,与南方的竹制品互相辉映。由于所使用的原材料都是纯天然的柳条、蒲草等,生产的产品都是纯手工艺品,更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时尚、绿色、环保的个性风格,装饰性与实用性并举,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柳编产业:培育龙头外向发展 

    根据2005年的外贸出口统计数字,山东省的柳编工艺品出口量占全国的80%,而临沂市的出口量又占到了山东省的80%。 
    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农民素有编柳的传统,为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出口创汇的经济优势,河东区政府在充分论证柳编产业发展的潜力后,决定做大做强。经过认真筛选,区、镇政府决定对华盈、鲁光等几家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为它们争取到自营出口权,使柳编制品迅速出口到欧美市场。柳条亩收入达到2000多元,编成品亩收入达到5000余元。现在,该区已培育起华盈、鲁光、万隆、新新等7家柳制品出口龙头企业,柳编制品形成了20大系列8000多个花色品种,11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21家企业产值超过千万,年出口创汇3.5亿元。 
    目前,柳编制品已经由散落的自然生长、民间制作转变为规模种植、集中区域加工的经济形式。汤河镇的禹屋村有耕地2600亩,柳条种植面积达到1800亩,村里有柳编加工企业15家,1170户农民、3765口人全部从事柳制品加工种植和销售,年人均收入5000余元,该镇像这样的柳编专业村共有32个。在汤河镇的带动下,该区柳编加工辐射到5个乡镇87个行政村,柳条种植面积5万亩,带动了2.3万户、5万余农民致富。 
    龙头企业:订单多了赚钱少了 

    万隆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继现告诉记者,公司去年总共接到了158个订单,出口交货值3000万元,今年截至目前,接到了大量的订单,但是公司的利润却不断缩水。为什么企业的效益反而大不如前呢? 
    陈经理拿起一个出口德国标价3美元的宠物篮介绍说:“这个篮子换算成人民币是24.9元,它的成本价是3元(其中包括给农户的加工费1元)。运到德国的运费是1.5元,企业出口这只篮子只能赚到一毛钱,其余的20多元都被中间商和外国人赚走了。”据了解,柳编工艺品的平均利润是10—30倍,而我们却赚不到其中的1%。究其原因,一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所有产品都是贴牌出口;二是企业的质量意识不强,全区没有一家柳编企业一个品牌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三是多数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职责不明、效率不高、操作不规范,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四是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协调机制,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现象严重。陈经理说:“目前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到国外设立销售办事处,而这一年的费用至少要十几万美元,目前没有一家企业有这样的人才和资金。” 
    当地农户:舍弃编柳外出打工 

    柳编业快发展、大开放的格局已形成,成为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植、加工、外贸一条龙的外向型创汇农业,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典范。管家岭村编柳大户李敬民告诉记者,每天到他家签加工合同的企业不下四五家,哪家的货最赚钱他就给哪家编。企业的出口量逐年扩大,而编织户的数量却没有增加。一方面,农户可以挑挑拣拣给企业做加工,收入更多了;另一方面,也日益显露出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承接更多的订单。虽然一个熟练的编织手每月收入不低于1000元,但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整天窝在家里编柳,他们更愿意外出打工,再加上有很多农户转产收入更高的海棠苗木花卉种植,实际上编织户的数量正在减少。 
    发展方向:规范市场规模经营 
    当前,由于市场不规范,柳编行业的无序竞争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导致了大批企业为了保住客户,把本来很低的成本降了又降,甚至亏本经营。2002年,河东规模最大的柳编龙头企业华盈工艺品有限公司产值和出口量还是全国第一,2003年,它已降至全市第7位,被莒南、临沭的企业抛在了后面。汤河的柳编产业虽然走出了一条外向发展的成功之路,形成了规模经济,培育起了自己的龙头企业,但是,其在发展中所碰到的无序竞争、规模无法扩大、利润缩水、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