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搞绿化 百姓不买账?

2008/5/25 10:27:27


    四川省德阳市原为县城,1983年撤县立市。建市前县城区规模小,基础设施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0.26平方米。
    建市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也迈开了发展步伐。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以规划为龙头,坚持“先绿化后美化”和“一街一树一景”原则,以种植乡土植物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短时间内,德阳的城市绿化发生了很大转变,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8.36%,德阳也因此成为四川绿化的典范。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区人口的增长,德阳展开了大规模城市改造建设。改造中,城区绿地被侵占,已成林的乔、灌木被清除,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的昂贵的“光头”大树,不适应德阳气候环境的“高档树”,成本高、难管理的进口草坪,花繁一时的草花。目睹城市环境的改变,德阳市民的普遍反应是“绿荫变少了,环境变差了。”
    为什么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搞绿化,老百姓却不买账呢?面对德阳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反思,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规划设计不完善。有些基础设施建设在最初根本没考虑到绿化,忽视了规划设计,工程将完工时才用绿化“补空”;有些工程虽然设计了绿地,但却是“拷贝”其他地方的景观,缺乏特色。
    二是种植缺乏科学性。为了赶工期或节省经费,有些园林施工单位根本不考虑土壤改良问题,将工地的砖石、水泥砂浆等废弃物回填,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泥土就种树。这种立地条件肯定不适合树木生长,但树木一时又死不了,竣工时表面看得过去,以后绿化效果如何,就没人过问了。而且,德阳这几年在树种选择方面也差强人意,对土壤特点、气候条件以及植物的生长习性都考虑不全面。看到外地种什么树好看、新鲜,不管价格多么昂贵都要买过来,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高绿化档次。例如德阳城区土壤呈微碱性,不适合用杜鹃绿化美化,但是因为杜鹃的造景效果好,就大面积栽植,结果这批杜鹃由于不能适应德阳的土壤环境,大部分都枯萎死亡了。
    针对德阳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根本认识和工作方法上改进。而具体应该怎样做,不单是政府领导者的工作,每一个绿化工作者都应该进行反思。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不会白做,才不会“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