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饽饽变成包袱 千亩梨树是砍还是留?

2008/5/25 10:27:28


    由上世纪80年代的全省第二大水果基地,到村民决定砍掉果树,彭州市梨花坪村的水果产业由盛而衰。是什么原因使得果树在当地村民眼里由“香饽饽”变成“包袱”?近年来,随着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果产业在不少地方已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水果产业?人们从梨花坪村的果业经济发展中能获得哪些经验教训?本报从即日起将推出追踪报道,将梨花坪村的遭遇与我省果业强镇———龙泉驿区三泉镇的成功经验作对比,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辉煌不再
    12月7日,记者来到彭州市红岩镇梨花坪村的千亩梨园。村民秦帮礼称,这些梨树树龄都在40年左右,由于缺少管理,产出的果子又小又少,一元五斤都卖不出去,去年他家的30多株梨树收了大约3000斤梨子,结果卖了不到600元,而一棵树每年投入的化肥、农药等费用高达7元左右,算下来,几乎没有赚头。
    因为没有效益,已有村民萌生“砍掉果树”的念头。在一户村民的院落里,记者看到,梨树被挖掉后留下的土坑还没被填平,而另一户村民准备在砍掉梨树的空地上修建农家乐。
    今年74岁的郑世富老人和梨树打了几十年交道。站在自家的梨树下,他显得有些激动。据他介绍,梨花坪村从事水果产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上世纪80年代还作为全省第二大果园上过电视。即使在2003年,当地生产的梨子还供不应求,每到挂果时节,来自什邡、广汉等地的水果商早早就上门订购一空,许多散客想买都买不到。然而,到了2004年后,行情一下子就不好了,不仅没有水果商上门收购,水果的价格也由每斤一元以上降到每斤4角钱左右。
    辛辛苦苦照料,结果却没有收入,梨树在越来越多的梨花坪村村民眼里由过去人见人爱的摇钱树变成“包袱树”。“如果明年梨子还是卖不了钱,我也不想种了。”一位村民抱怨说。
    在梨花坪村村支部书记丁礼德眼里,该村的梨产业已面临生死抉择:要么放弃,要么振兴。和一些村民的意见相左,他决心振兴这一传统产业。“放弃太可惜了。”他说。据他介绍,该村675户村民中目前有140多户果农,共种植梨树上千亩,2003年户均卖梨的收入达到6000元。一旦梨产业继续衰败,将给这些种植户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同时,水果产业的衰败还将影响当地农家乐的发展。截至今年,该村已办了7届梨花节,每届都吸引游客上万人,全村14个农家乐户均年收入上万元。如果村民大量砍伐梨树,当地农家乐将无所依托。
    亡羊补牢
    昔日辉煌不再,不少村民认为,缺少有组织的统一管理是重要原因。
    梨花坪村的梨树原属集体所有,后来都分给了村民。村民在管理和销售中“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而镇村两级又没有出面组织大家,从而导致当地的梨产业在对外竞争中难以形成合力。
    据一位姓杨的村民介绍,镇上曾在几年前成立过果树协会,作为会员,他还缴纳了10元钱的会费。那时,还有技术人员下来指导如何改良品种、如何嫁接等。果子要熟了,也有人来帮忙销售,但最近几年,他连技术人员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了,销售时也没有人来过问。树子种得好不好、果子卖得好不好全靠村民自己有没有门道。“你看那棵树上现在就结满了小果子,这是营养不良导致的,如果有人稍作指导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由于缺少统一管理,多年来,梨花坪村的果树改良工作滞后。目前,全村共有梨树1400多亩,其中1000多亩都是几十年前种植的老树,水果品质下降。虽然通过嫁接改良,可以使老树焕发生机,但该方式对村民技术要求高,许多村民自身无法完成,必须要镇村出面,统一指导。
    但村干部却有自己的想法。村支部书记丁礼德称,果树协会的运作需要经费,但不少果农却不愿意支付会员费,这直接导致果树协会的倒闭。另外,由于对老树进行嫁接改良要过两年才能收获果子,也导致一些村民不愿改良老树。由于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小孩,增大了新技术推广难度。
    重振梨产业,红岩镇和梨花坪村都开始行动:加大果农技术培训力度;通过高空嫁接方式改良老树品种;有范围、有规划地成片淘汰一批老树;在老树宽阔的行间距之间穿插第二年挂果的新品种,最大限度减少果树换代期间给果农带来的损失。
    对此,当地村民表示,尽管镇村干部是亡羊之后再补牢,只要让他们看到了“钱”景,他们都会积极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