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山楂王”的写意人生

2008/6/6 8:10:13

“我是一只‘啄木鸟’,专和果木打交道。苗圃一搞30年,不种甘蔗不种田。我的苗木搞‘双包’,人们称我‘伍老包’……”这样一段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民谣,柳城县凤山镇四方屯农民伍新友随口就来。如果讲“双包”(包品质、包成活)是他经营苗木市场的“金字招牌”,那么民谣就是他的“苗木文化”精神,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即兴演唱、即情即景、即兴抒怀、言近旨远的民谣,伍新友劳动时哼,空闲时唱,卖苗时唱,真可谓“出门三步就唱谣,一日三餐谣配饭”。


    民谣助阵



    1992年春,伍新友拿山楂苗到镇上摆卖,一旁老鼠药贩子“老鼠药老鼠药,买了我的老鼠药,老鼠吃了跑不脱”的叫卖声吸引了很多群众。伍新友捡起一张报纸往自己的单车头上一插,亮开嗓门:“单车头上插广告,敬请大家莫要笑。国家政策已落实,致富路线登上报。农业种养为根本,种果技术有一套。种后几年才挂果?真是问号连问号。我是果苗‘老林业’,卖上一点才介绍”。嘿,三言两语使得群众呼啦啦一下子全部围到了他的摊前。他拿出平时的积累,紧抓时机再来个“因人而唱”。对青年仔他唱:“新婚青年学种果,娃仔三岁有果咬。若买果苗当礼送,强你镜屏和纸炮”。对小孩他讲:“少年儿童种果树,人长树大比成效。入学当兵进工厂,探亲能把果实捎”。对老人他劝:“五六十岁种果树,晚年幸福不会少。一兜结果几百斤,几兜得钱够养老”。


    “伍氏民谣”智斗“老鼠药”使他一战成名。从此,即兴编顺口溜成了他到市场上卖山楂苗的“杀手锏”。


    山楂情结


    伍新友种得最多的是山楂树。是山楂树那古朴的风格牵住了他的心,还是山楂树那开满枝头的簇簇洁白扯住了他的情?


    追溯到1985年。当时作为县林业局凤山林业站技术员的他毅然摔掉“铁饭碗”,回乡承包土地。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笑他傻。但他在心中用民谣作为“注脚”:“长远规划胸怀装,大鹏展翅天更宽。骏马扬蹄重起步,有热在哪都发光。困难败给有志者,英雄从来无祖传”。几经摸爬滚打后他决定“热门货不追”,并认定了“冷门有办法”,采用树木嫁接的办法种上了7亩山楂树。1993年,他的山楂树开始挂果。头年200公斤,第二年400公斤……1999年产量为1.9万公斤,果实全部销往广东。1992年开始,他主攻山楂苗培育。经他嫁接出来的野生山楂苗以每株3元的价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如今,他建成了一个占地5亩的示范苗圃,近年来,山楂苗销售量从来不下3万苗,年收入真正实现了“三年翻两番”的目标。


    山楂新句


    县里县外很多人买山楂苗都认准凤山的“伍老包”。2000年,他被县里评为“乡村拔尖人才”;去年,他成了市里的农村“星火带头人”。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以谣抒意:“我是普通劳动者,多育果苗为群众。党的关怀送进家,我以行动作报答。三个文明坚决抓,共奔富路把财发”。


    在科技普及率越来越高、农民种植观念越来越新的今天,他不断地创新自己钟爱的山楂民谣。“百年老果树,照旧发新芽。种果我认为,良种要当家……山楂很贱生,也很少人种它。物以稀为贵,山楂太缺乏。处处抢着要,价钱猛增加。过去5分钱,还讲得高价。现在上一元,二十倍之差……”这条近1000字的新版《山楂树》,不仅使他的山楂苗在市场上稳稳地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还带动了周边县、市。如今,鹿寨、来宾、桂林等地均建起了山楂种植基地,不少农民依靠种植山楂富起来。


    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路,伍新友坚信这么一个道理:“从不信神鬼,科学脑海挂。操办花果圃,荒山来开发。不负苦心人,科技飙‘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