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绿色家园--迈出阿坝州林业发展新步伐

2008/6/13 22:02:53

    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两次特大洪灾,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正是那年的大水,让人们尝到了生态破坏的恶果。洪水退去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天然林采伐。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阿坝,1998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1999年10月又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时隔9年,笔者走进阿坝,溯岷江而上,满目翠绿昭示着阿坝实施“两大”工程后的累累硕果。
  让森林休养生息:九年净增森林资源2470万立方米

  建国以来,为支援经济建设,国家先后在阿坝州建立了13个重点森工采伐企业和4个为之配套的运输、筑路、水运企业,14个小采企业、4个国营林场,形成了以木材采伐为主,木材加工、林业机械、林产化工配套的完备森工工业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7000多万立方米,上缴利税10多亿元,为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8年9月1日,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禁伐。一场生态革命在阿坝州全面展开。“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严把种苗、设计、栽植、检查、监督关,“停采伐、关市场、广封山、防病虫、降火魔”,阿坝州坚决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和运输,大力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9年间,国家共投入天保工程建设资金157074万元,全州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6.19万公顷、封山育林43.29万公顷、飞播造林44072.9公顷、对365.4万公顷天然林进行有效管护;净增森林资源蓄积2740万立方米。曾经被“森老虎”啃秃了的濯濯童山逐渐恢复郁郁葱葱。
  伴随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也进入恢复期。“过去每年下大雨,房前屋后淤泥堆积,要花不少时间清理,而今年6月的几场大暴雨,泥沙却比往年明显少了许多。”马尔康县党坝乡尕南村村民罗尔伍说,最让农民高兴的是,水土流失减少,使下一代有土耕作,保住了长久的饭碗。历经9年的发展,昔日光秃秃的乱石坡如今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云杉、冷杉、洋槐、油松等。全州新增林地325.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25个百分点,减少土壤侵蚀1757.55万吨。伴随森林资源的不断增长,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量为多年平均流失量的一半左右,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量低于多年平均流失量的30%。昔日罕见的野兔、雀鸟现在也多了起来。一些地方过去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开始出现水流,降雨量和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从“木头经济”到生态产业:林区人在转型中求发展

  不让砍木头了,但林区人总要吃饭。“天保”工程实施初期,许多林场职工感到茫然:拿了一辈子斧头,以后的出路在哪里?
  阿坝同样在“林”字上下功夫,从四个方面突破生态建设:使砍树人变为种树人和护林人,生态恶化的采伐区变为绿色秀美的保护区,毁林开垦地变为植树种草的治理地,区域经济由原来单一的“木头财政”逐步变为多元化的生态经济,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发展生态产业的道路,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后续产业兴起,生态旅游业成为新型朝阳产业,林业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每日,伴着晨辉朝霞,一支特殊的队伍从马尔康县各乡镇出发了,他们是马尔康林业局护林站的队员们。在草登林场木郎沟森林管护站,笔者看见墙上贴着一幅详细的护林员责任区分布示意图,该站10余名队员管护着方圆6924.4公顷的林区,队员们早上出发,晚上回家。每年造林季节,森林管护站的同志就跟打仗似的,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上山栽树。一座山头到另一座山头。每个年度里,挖几十万个树坑,种植几十万株树苗,还要保证成活率。
  “辛苦是辛苦,但心里挺安慰的。”木郎沟森林管护站站长李佐林说。李佐林1984年进山,当年他们每天砍树都在10个小时左右。油锯一响,几分钟就放倒一棵大树,然后打枝剥皮,锯成材。接着开锯又砍,一天就能砍倒几十棵树,一年砍倒40———50亩森林。10年下来,一片大山和深沟里的树木都砍光了。
  “天保”工程实施后,像李佐林一样的1.2万多名伐木工人,扔掉了从前的采伐工具,扛起了锄头、铁锹,在昔日被他们剃成了“光头”的荒山上植树造林,撒播下绿色和希望的种子。每年造林季节,全州要栽植树苗近8万公顷。
  在马尔康,在理县,笔者随处可见那些插有“封山育林区”牌子的山林。繁忙的国道213线上,来往穿行的货车没有一辆运载有木材。对国家这项长远保护环境、生态资源的政策,阿坝人很理解。马尔康藏民阿尔登家中,几辆曾经风风火火跑木材运输的卡车暂时闲了下来,停在院子里。阿尔登说,不能运木头了,还能搞别的,他经常给建筑工地运砂石。笔者问他知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砍树、运木材呢?他笑笑说,长江年年都发大水嘛,我们不砍了,就不会发水了。
  2004年,全州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总收入13.2亿元;人工商品林建设初具规模。天然林停采后,阿坝州进一步加快了人工商品林基地建设,累计建成人工商品林基地133.5万亩,其中98.5%可供采伐利用;大力发展林木种苗业,建成了22个骨干苗圃和2个
中心苗圃;经济林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核桃、花椒、沙棘、甜樱桃等各类干果经济林基地40多万亩,林业产业为农民年均增收300元,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全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利用林区丰富的水资源,陆续建成了林区小型电站34个,总装机容量14810K W ,年均发电量约14320万度;开展野生动物驯养,壮大林业产业,林业产值快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4年,阿坝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8.78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287.3亿元的7%,位居全省第3位。
  建立退耕还林
  长效机制:生态好转的根本出路 茂县石鼓乡宗渠村的村民对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到宗渠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1999年9月,朱镕基站在村民顺民耀的家门口,指着周围的山说:“你们要让两边的山绿起来。”有村民插话:“那里有农耕地。”朱镕基说:“搞退耕还林,我给你们补助粮食。”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
体承包”的原则,1999年,阿坝在全国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国家在阿坝投入退耕还林资金92579万元,全州共完成退耕还林116.5万亩。工程涉及全州203个乡镇1204个村、11.27万农户,50.58万农民从中受益。
  “确保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重要目标。”州委书记黄新初坚定地说。
  阿坝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各地通过积极探索,迈出了林草、林药、林果、林菜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最近几天,汶川县水磨镇牛塘沟村村民何琼先夫妇忙得不亦乐乎。何琼先乐呵呵地对笔者说:“种了半辈子粮食,生活状况没多大改变。2001年,21亩坡耕地退耕还林种植茶树,今年已获利七、八千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起来了。”何琼先的丈夫也满面笑容地说:“农民不种地,还得粮得钱,这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事情,全村83户村民已退耕还茶983.9亩,每户村民一年得补助粮几百斤外,茶叶还收入5—6千元,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8年来,国家共向阿坝州退耕农户兑现了补助粮食4.77亿斤、医教生活补助7024万元、“粮改现”补助46135.68万元。
  9月的茂县雅都乡通河坝村一片葱绿,葡萄树婆娑多姿,枝叶间是密密的葡萄果。据了解,这片地原来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退耕还林后,当地大种葡萄,几年工夫发展到180多亩。村民王德明告诉笔者:退耕还林前,他家收入在5000元左右,退耕还林后种植酿酒葡萄,今年收入已达到17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