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模式”的创造 见证社会主义农村巨变

2008/6/13 22:02:55

    今年五月,湖州创造性地与浙江大学携手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不仅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更走出了一条对全省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的新路子。正因为此,这一探索被国内众多学者称为“湖州模式”

    2006年的5月21日,一个注定载入湖州发展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浙大紫金校区,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文友和浙大党委书记张曦代表市校双方郑重签字,决定举全市、全校之力,开展全面的、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
    就这样,一所国内一流的大学与一个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地级市联手,以“1381”行动计划为平台,探索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课题。
    正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扎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我市广大农村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改革推动和统筹城乡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湖州模式”。
    即将过去的2006年,我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推进农村全面建设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和促进“科教兴农”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大大加快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省级实验示范区的推进,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大的空间里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双方在项目合作转化、人才引进交流、技术技能培训等领域进行合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人才、产业和理论支撑,直接指导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帮助改善农民的生活。浙大教授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湖州的田间地头。浙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史锋,去年10月挂职长兴,担任县科技局副局长,开始在浙大和长兴之间奔波。他负责联系的“泛长三角地区珍稀濒危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教学教研基地“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药用植物繁育栽培与产品深开发基地”等项目,现已一一落实,并开始产生效益。
    研究所设到了乡村。德清县乾元镇的神农氏葡萄园,是浙大建成的一个农业示范区,由该校园艺系教授藤元文负责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指导栽培。这个占地150亩的葡萄园,今年开始采摘就喜获丰收。藤教授担纲的省设施葡萄研究所也设在这里,成为市校合作的一个窗口。
    目前,130个合作项目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欧诗漫集团同浙大材料化工学院合作的纳米珍珠加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东洲食品公司同浙大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学院合作的早园笋贮存与精深加工项目,安吉方慧鑫竹木有限公司与浙大动物科学学院合作的桑枝条模块的开发与利用项目,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
    一棵原本“长相”普通的罗汉松,经过浙大生命科学学院教学科研基地专家的巧手改良,身价从70元飙升到800元;废弃在山上的油茶树嫁接云南山茶花,每棵卖到3500元;以前农民当柴火的紫薇树树根,嫁接日本品种的紫薇,卖出了两株7万元的价格。目前在长兴,至少有7家当地苗木企业以基地为依托.与浙大开展资源和人才方面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市校合作共建这一创新模式,引发了我市广大规模企业、省市党政部门和驻湖部队的积极参与,融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投入到了新农村建设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
    “村企心连心,共建新农村”活动,充分挖掘民营企业的地缘、乡情和亲情,鼓励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产业带动、直接参型、合作开发等,创造出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形式。升华集团投资350万元将德清县钟管镇医院改制为非赢利性的民营股份制医院,不仅解决了当地2万多名农民和100多家中小企业职工的看病难问题,而且使医院发展成为服务网络、硬件建设、人员素质最佳的民营医院,被授予“省级农村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的荣誉称号。
    我省党政部门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省林业、民政、科技、卫生等15个省直部门已将我市或有关县区、乡镇村列为实验示范区、试点、联系点;省发改委等41个省直单位,分别在水产业发展、优质农产品发展、工业技术创新、交通建设、城乡建设、电力建设、外贸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双拥模范城”又奏新乐章,驻湖部队与我市共同组织开展了“百连结对百村,携手共建新农村”活动。驻湖部队100个连队或者连以上单位与地方结对,水利援农、生态益农、流通惠农、扶贫帮农、医疗助农、科教兴农、消防互农、组织强农、稳定安农、精神富农等十大服务措施,让我市的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新农村建设已开始给我市广大农民带来实惠。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罗安程在安吉组织实施了100多个农村生活污水厌氧----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方法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使全县年处理生活污水达到70余万吨.处理费用几乎为零,许多村庄又呈现出空气清新、水流洁净、道路整洁的面貌。
    最近,德清县出了一桩趣事,“老三墩”回乡迷了路。
    “老三墩”叫史林轩.十多年去杭州经商.平时忙于生意,一年半载才能抽空回趟老家。今年的一天,老史驾着私家车从杭州回钟管镇三墩村,车一拐进村里,眼前的景象让他怀疑自己走错了路。刚好路过的村民告诉他,中心村刚刚落成。
    老史记忆中的那些老墙旧瓦,已被洁白的墙壁、灰黑色的瓦片取而代之,屋前菜地的木栏栅都被统一刷成白色,特别是村前那条曾经水葫芦蔓生、蚊蝇乱飞的小河,现在岸边都已经垒起了石岸,河坡上是还种了树,河水也变得清澈了。对岸的一片荒地上如今是竹子与柳树相拥,树下还设了专供休息的石凳、石桌。20多亩的生态绿地中零星地分布着一些鱼荡,鱼荡周围芦苇、柳树相映成景,郁郁葱葱,不时可以听到鸟的欢叫声。他禁不住感叹:“要是在杭州,除非去西湖边或到梅家坞喝茶,才能享受到这样的景致。”
    “老三墩”的迷路,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市农村一年里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