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大地菊花争艳:生态经济发展已渐入佳境

2008/6/13 22:03:14

    隆冬时节,谷城大地菊花争艳。

    村庄农院,水泥路环绕村庄;小桥流水,连山岗映绿林。太阳能路灯,照亮山村的夜晚;沼气化农家,有了全新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洁净美好的家园。
    这是谷城县倾力打造的一项“民心工程”————生态文明新村创建的写照,是一首合力高奏的和谐家园新曲。
    (一)
    谷城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蕴。
    从2004年开始,一场以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态经济,改造人居环境,改变生活旧习为着力点,以“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富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新村创建活动,在谷城拉开帷幕。
    谷城县坚持科学定位,既考虑可行性和前瞻性,又体现出共性本质与个性特色,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切合实际、鼓舞人心。他们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请来专家、学者,逐村勘测,综合评审,详细制订了首批36个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描绘出堰河生态游、田河茶文化、小坦山花卉园等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村庄蓝图。
    该县还聘请专家精心设计出近百种节能节地节材、经济实用的农村住宅图样,免费向农民提供。两年多时间全县1200多农户从中受益。
    (二)
    “身着橙色衣服的保洁员,在城里你不觉得稀罕,但在咱们这山旮旯就不同了。他们拉着板车,车厢分三格,用来装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每日挨家挨户收集,然后送到村里垃圾分类中心。这些保洁员天天如此,把村庄清扫得干干净净。”堰河村小学四年级学生刘杰在作文中这样描述垃圾分类清理后村里的变化。
    两三年前的谷城农村又是什么状况呢?说起这些,一直指导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谷城县委书记李传寨毫不掩饰。石花镇小坦山村,农民靠花卉产业迅速走上致富路,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楼房,但多年养成的乱倒垃圾的习惯却没改,穿村而过的3米多深的东干大渠被垃圾填埋得只剩一米多深,新修的水泥路边、农户房前屋后垃圾成堆、蚊蝇乱飞,与远近闻名的花卉村称号极不相称。
    生态文明新村的创建,唤醒了农民自觉改变陋习的热情。今年初,该村150多农户自费聘请保洁员,家家添置垃圾桶,由保洁员每日对各家各户垃圾进行清理,村庄干净多了。目前,谷城县已在36个村推行了垃圾分类处理,乡村环境大为改观。
    “咔嚓、咔嚓、嘭”,一股蓝色的火苗呼地蹿了起来。地处深山的紫金镇将军坪村农民彭登红干完农活回家,打开刚建好的沼气灶烧水、炒菜、煮饭,个把小时,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做好了。随行的村支书姜义明告诉我们,全村196户人家已有140多户建了沼气池。
    两年多来,谷城县共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沼气化农家7000多户。据谷城县能源办负责人介绍,已建成的沼气化农家,每户一年节省燃料开支千元以上,不仅洁净了家园,而且保护了山林,保护了生态,全县森林覆盖率也由2003年的62.7%上升到目前的68%。
    家园美,村庄更要美。谷城县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注重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让生活设施到位、绿化美化亮化到位。现在谷城县村级水泥路总里程已达到730公里,130多个村近30万农民解除了行路难;村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室,9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建设农村饮水池826处,受益农民达到186个村、21.5万人。
    (三)
    “以前我养5亩水面的鱼,想卖出去很难,现在村里环境改变了,城里来休闲观光的人多了,不出村就能把鱼卖光,今年我把养鱼水面扩大到20亩,一下子就赚了2万多元。”五山镇农民李华同,说起养鱼就来精神。在这个村,其他农户也都沾了“乡村游”的光。有的把菜园扩大了,多种蔬菜;有的把鸡舍扩大了,专门从事土鸡饲养。
    堰河村是最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村。两年多来,这个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美化村庄环境,发展生态茶园,开发生态旅游。去年以来,堰河村共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创综合效益150多万元。
    在谷城,生态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全县已初步建成了茶叶、蔬菜、花椒、制种、畜禽和林特6大特色产业,兴办龙头企业64家,涉及农户7.8万户,占全县农户的78%。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兴建沼气池,推广运用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使千家万户庭院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每户年人均增收500多元。全县已涌现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生态经济大户3200多家。
    靠生态资源、生态环境致富的谷城人,呵护绿色家园的热情更加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