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集团6亿投向生态产业 农民变成上班族

2008/6/13 22:03:34

  江苏阳光集团建立扶植弱势产业新模式


 


    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江苏阳光集团是一家上市公司,也是连续5年获得环境行为评定的绿色企业。历经多年发展与打拼,现已发展成为毛纺行业的巨无霸企业,在全球毛纺企业经济规模最新排名中,已跻身龙头位置,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60亿元。
    企业做大做强了,发展重点放在哪里?江苏阳光集团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反哺生态农业。3年来,阳光集团先后将6亿元的巨额投资,反哺到了生态农业发展上。
    6亿投向生态产业
    近年来,江阴市新桥镇通过“农业种植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使昔日包产到户的1.3万亩农田,很快集中聚拢到了一起,构成了一大片的万亩生态园,分别种植了各种名贵的花卉树木。
    由江苏阳光集团投资6亿多元建设的万亩阳光生态园,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苗木种植培育基地。经过3年多来的精心培育,目前已形成兰花、梅花、樱花、雪松等8个主题公园和一个高科技培种育苗中心,在周边及江西等地租种的林地总面积已超过了40万亩。
    新桥镇的土地集中经营,农民如何安置?记者采访得知,新桥镇的土地由政府集中租给阳光集团之后,农民每亩可以得到550元租金,明显比种植一般农作物要高,农民还被镇政府安排到企业去上班,休息时间又可以到生态林园修剪苗木赚钱。这样,农民们可以收入三份钱,远比“头朝黄土背朝天”收入高得多。
    新桥镇土地实现了集约化经营,联片建成了万亩生态林园,不仅从根本上遏制了化肥、农药等产生的面源污染,而且明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阳光集团投入大手笔,带来了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高起点。在2500平方米的组培中心内,他们以优良种苗的体胚发生技术、模拟太空育种技术和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为突破口,每天产生2~5万株珍贵的小苗木。在种苗中心装配了4万平方米的荫棚、52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和2000平方米的基质车间。
    农民变成上班族
    63岁的赵胜良是江阴新桥镇振兴村人,2002年开始到阳光生态园做工,一年后当上了工区长,主要是日常的田间管理,劳动强度不大,现每年基本的收入在1.5万元以上。赵胜良说,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种田进了车间。
    赵胜良的话,说出了在阳光生态园工作的6000多名农业工人的共同感受。从种植、销售到为城市和小区提供园艺绿化工程施工服务,每个环节都能产生大量饭碗。到了苗木上市的旺季,当地农民排着队到生态园来抢活干。
    作为现代农业企业,阳光生态园让分散经营的农民按产业化方式聚合在了一起,当上了新型农业工人。阳光生态园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8000元,并且为纯农户、老年农民提供了致富渠道,而农民成为农业工人后,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高效产业赢得高回报
    “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这是江苏阳光集团选择发展生态农业的路径,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活力所在。
    在阳光生态园里,负责人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绿化苗木“红叶石楠”,当年的小苗只有3元钱,培植成本3毛钱,经过两年生长后的大苗即可卖到80元,长到第三年,如做成造型球状,利润更可观。
    前不久,经有关部门批准,阳光生态园还建成了“华东地区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到目前为止,先后引进了兰花5万多盆,选育出新品种10余个。2006年,江苏阳光集团还准备再投资两亿元,建造3万平方米的热带植物园和农业观光园,真正集产业化生产、高科技示范、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实现生态农业年销售2.5亿元的目标。
    强势二产反哺弱势一产,给生态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据阳光集团负责人透露,集团除在江阴市建设了6万亩阳光生态园的基地外,还利用江西地区丰富的山地和林木资源,在九江等地开辟了超过百万亩的荒山,作为生态农业的种植基地。他们还有个目标,就是以企业为依托,办一所“阳光农林生态科技大学”,实现“前方忙研发、后方产业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