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引“污水上山”造就一座绿色“金库”

2008/6/13 22:03:38

    “这片林子是整座山上长势最好的。”厦门市狐尾山公园园艺工苏清河说,“瞧这叶子绿油油的,又肥又厚!”
    苏清河所说的林子,是厦门市“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浇灌山林地工程”的试验林,这片原本光秃秃的黄土坡,经过4年生活污水的“滋养”,如今已是一片郁郁葱葱。
    “污水真是肥,后山那些手腕粗细的‘小老头树’,就是跟这批同时种下的树苗。这片林子长1年,能顶普通树林长5到10年!”苏清河轻轻摩挲着身旁一棵碗口粗的树干说。
    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厦门市近岸海域和地表水富营养化日益明显,特别是多数污水处理厂目前均无除磷脱氮工艺,尾水排放氮、磷超标严重;与此同时,沿海近岸山体却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贫瘠化倾向,山林植被缺乏足够的养分。
    一边是山“穷”,一边是水“富”,面对原本并不相关的两大环境难题,一个创新式思路在厦门市跃然而出——何不引污水上山浇灌林地?
    “世界上没有污水,只有排错方向的财富。”厦门市环保局局长谢海生认为,生活污水中富含的氮、磷等成分,正是植物所需要的宝贵营养,如果将生活污水和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的尾水,就近引上山浇灌林地,既能利用土壤和植物吸纳污水,减少对江海的污染,又能为山林植被提供必需的养料和水分,促进林地和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002年初,厦门市环保局和市政园林局实施狐尾山“污水上山”生态处理工程,占地约4.2万平方米。记者看到,试验林中央有两个硕大的污水池,黑乎乎的池水在里面“咕嘟”冒着气泡。生活污水从山下的处理厂抽到这里,稍经沉淀后输送到周围的林子,通过几百个喷淋水龙头,每隔二三天喷洒一次,每次大约3个小时。
    “污水上山”工程也曾引起不小的争议。不少人质疑,生活污水回灌山林,会不会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会不会散发恶臭污染空气?
    市环保局生态处处长许亚品解释说,狐尾山林地试验证明,即使每平方米土壤30至40毫米/天的高强度灌溉,污水都能够被发达的植物根系完全吸收,丝毫不会污染地下水。“污水浇到土里,臭味最多一个晚上就没了。”狐尾山公园管理所所长孙联斌说。
    据市环保部门统计,厦门近岸山体面积约有98平方公里,根据山体林地基本灌溉量,每日需水约98万吨,而厦门日产污水仅为50万吨,也就是说,“污水上山”工程,完全有可能消化全市所有的生活污水。
    谢海生表示:“污水的有效利用不仅可以减少污染、变废为宝,同时也是节约用水的必然选择。”
    厦门淡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4成左右。据统计,去年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总量达8.6亿吨,而全市每年可调配和拦截的水资源仅为4.2亿吨。在厦门,科学用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污水白白排入大海,实在是太可惜。”谢海生表示,通过“污水上山”不仅可节约淡水资源,同时还可利用植物蒸腾作用,带走大量热量,夏天能使城区气温下降2至3摄氏度,一年仅空调电费就可节省十几亿元。“利用得当,污水完全能变成一座‘绿色金库’。”
    目前,厦门市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全市实行“污水上山”计划,今年内将启动2.5万吨污水回灌绿地工程,预计“十一五”期间即可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全部用于回灌山林和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