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三年的山东苗木业发生质的跨越

2008/6/13 22:06:07

    在山东的主要苗木产区,每到一处都可看到像人工丰产林似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往年那种分布零零星星、种植密密麻麻的小规格苗木几乎不见了。这是近三年来山东苗木产业发生的又一大变化。
    早在2000年以前,由于山东省各级政府对绿色通道建设、速生丰产林和城市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环境绿化、生态造林对苗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随着苗木价格的不断攀升,外行业人员的不断涌入以及外来品种的大量引进,促进了整个苗木产业的大发展。经过4年多的时间,山东绿化苗木的种植面积翻了两番,由原来的30万亩增加到120万亩,全省各地小规格苗木的生产面积迅速增加。2004年之后,形势急转直下,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速生丰产林和地方城市基本建设得到控制,造林、绿化面积相对压缩,苗木需求量也随之减少。可是,已扩大种植的苗木恰恰到了开始投入市场的时候,市场需求的急剧减少与苗木产品的大量增多,致使苗木价格暴跌。由于苗木产品不同于农副产品与其他商品,超出需求的部分价格再低也无人问津。
    这样一来,火暴的苗木市场如同遇到一场寒流的侵袭,迅速降温,苗木产业的发展也从由快车道转入慢车道。截至2006年,有80%的苗圃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不少新上马的小规模或经济实力弱的苗圃接连倒闭或被大苗圃兼并,受影响最大或遭受经济损失较重的是零星育苗农户和新进入的外行业人员。有20%的苗圃因市场信息闭塞、零星分布和没有生产管理经验先后退出苗木行业。精简后的苗圃一方面把抗逆性差、生长不良、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苗木品种不惜一切成本全部淘汰出圃;另一方面形态表现好、适应市场需求的苗木经过去劣存优、去小留大,增大营养空间,迅速培育成大规格苗木。尽管中小规格的苗木大量积压,但是大规格的苗木却需求未减。经过3年的淘汰、整合与艰辛跋涉,保留下来的苗圃开始慢慢恢复生机,到今年5月底,有三分之一的苗圃产生了一定利润。
    如今,山东苗木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已经初露端倪。例如,济宁李营的少球速生法桐,东营胜大农业集团的园蜡2号白蜡,郯城新村的银杏,昌邑宋庄的七叶树,泰安大河的樱花,菏泽赵楼的海棠,济南华达园林的玉兰,历城郭店的北美马褂木,还有其他产区的青桐、千头椿、五角枫、黄栌、香花槐、红叶李等大规格苗木比比皆是,成方连片。单个树种的成片面积由原来的几亩、十几亩,发展到几十亩、几百亩、上千亩;种植密度由原来的1000棵~2000棵/亩下降到100棵~200棵/亩以下;苗木规格由原来的胸径2.5厘米~4厘米增长到5厘米~10厘米以上。
    各苗圃也像管理经济丰产林一样,普遍加强了水肥管理和整形修剪,特别注重了优良品种、新品种的选育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例如,为了充分利用土地与光照,采用乔木与灌木或地被、阳性树种与耐阴树种套种;为了调控与减少苗木的营养及消耗,采用夏季修剪、摘花疏果技术;为了提高大苗夏季全冠移植的成活率,采用大容器或双容器育苗;还有灌木的乔木化、乔木矮化、乔木高接换头、不同花色及彩叶树种、品种的选育与改良等。总之,由于种植理念的改变与管理思路的创新,大大提高了绿化苗木的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
    如果说7年前的政府行为、政策导向加速了苗木产业的大发展,那么如今的市场需求拉动了种植结构的改变与行业的创新;如果说7年前苗木产业的发展是一次量的变化,那么今天苗木产业的变化是一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