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跃平:走出草花培育新路 爱花木胜过自己

2008/6/13 22:06:16

    他是一位普通的岛城园林人,八年来,他把全部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园艺花卉培育和绿化养护中,改写了草花大部分要去外地购买的历史,点缀了岛城的绿色和美丽,为园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就是市园林管理局绿化二科科长董跃平。
    走出一条草花培育新路
    1998年5月,董跃平调到市园林管理部门工作。由于先前在舟山林场工作过,他被安排到海山公园负责筹建管理及花卉培植工作。这之前,董跃平从未种过花,花卉培植对他来说是一件陌生的事,但他二话没说,每天带着一帮临时工起早摸黑地摸索。
    这年7月,董跃平报名参加了北京林学院园艺系的函授学习。整整3年时间,他白天忙工作,晚上自学到深夜。通过刻苦学习和钻研,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评为优秀学员。
    1999年,海山苗圃年产草花仅10万盆,无法满足市区花坛布置的需要,园林部门为此每年要向外地购买草花至少30万盆,费用支出45万元左右。董跃平接手这项工作后,四处奔波、求教,寻找适宜于舟山现有条件的苗圃生产方式,并运用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大胆提出了用培育杯取代传统的泥盆培育的思路。
    当时,一只泥盆成本2元多,而一只培育杯仅6分钱左右。而且用泥盆培育,一只大棚只能放1000盆,而用培育杯培育,一只大棚可放4000多盆。但也有人对培育杯能否适应舟山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表示怀疑,有的甚至说起风凉话:“今年生产10万盆,明年(用培育杯)不到2万盆。”面对压力,董跃平在仔细分析后,毅然决定用培育杯替代泥盆,并最终培育成功。不到一年时间,海山苗圃年产草花从10万盆猛增到了60万盆,基本满足了市区用花需要。
    2004年底,新城已具雏形,花坛面积大幅度增加,董跃平通过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季节用花,在花圃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创造了年培育草花80万盆的业绩。
    热爱花木胜过爱自己
    2005年8月4日,舟山遭遇到强台风“麦莎”的侵袭,董跃平不敢大意,坚守在苗圃基地。此前,虽已对苗圃大棚进行了加固绑扎,但因风力太猛,大棚被吹得摇摇欲坠,就在大棚即将被风卷走的瞬间,董跃平不顾安危冲向十几米外的连栋式大棚,奋力拉住顶棚上角,在随后赶到的众人协同下,6只连栋大棚及棚内的花卉终于保住了。
    有一次,实施中的新桥路改造工程碰到难题,道路上有700多株香樟树需要移植,董跃平担当起移植现场总指挥职责。这天早上刮起了8级大风,董跃平他们在对摇晃的香樟树进行启挖修枝时,一群行人走了过来,为避免行人可能遇到的危险,董跃平连忙上去阻拦,不料树倒了下来压在他的身上,他忍痛站起来,再次扶起大树,直到把那棵树修剪好。现场人员连忙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上身3处骨折,脚上五趾全部压断。躺在病床上,董跃平没有停止工作,每天他都用手机与现场保持着联系,保证了在限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移植任务。
    2006年12月,一场暴雨使大量的雨水进入了草花培育场地。董跃平心急如焚,他不顾风大雨狂,带领一班临时工冲到现场清沟排水,可水还是没有排出去。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用暗渠排水的办法,连忙叫人到盐仓采购了一批水泥管,冒雨挖沟安装。到晚上7时,随着水泥管安装完毕,雨水顺利排出,董跃平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为点缀城市不倦耕耘
    摆花,是目前董跃平每逢大的节日必做的一项工作。每逢节日,在公园、广场和主要城区道路两侧都需要摆放大量的花卉,董跃平要为这些花设计摆放的图形和层次。这期间,他清晨便开始工作,有时要到晚上8时多才回家。节日期间,人们携妻带子逛公园、广场和街头时,董跃平却骑着那辆已显老旧的摩托车四处巡视,花踩坏了要及时补上,花形弄坏了要重新修整……
    今年3月,市党代会连着市“两会”召开,为确保会议之间花卉布置得各具特色,他多次到现场进行勘察,精心拟定设计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用不倦的耕耘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美,这正是董跃平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