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010100 | |
中文名: | 满江红 |
别名: | 红浮萍、绿浮萍、紫漂、三角漂 |
科属名: | 满江红科满江红属 |
拉丁学名: | Azolla imbricata (Roxb.) Nakai |
性状: | 一二年生草本 蕨类. |
株高: | 低(或匍匐)<20厘米. |
花期: | |
耐寒性: | 耐寒(- 5℃以上) |
耐阴性: | 阳性 |
内 容 | |
形态特征:一年生小型漂浮蕨类植物。植株长3-4cm,根状茎横走,羽状分支,向水下长出须根。叶小形,无柄,互生,覆瓦状排列,当植株密集于水面时,呈蓝绿色,在日光中呈红色。羽叶卵圆形、梨形、斜方形,通常分为上下两片,上片肉质,绿色,秋后变红色,有膜质边,在水面进行光合作用,上面有乳头状突起,下面有空腔,含胶质和蓝藻共生;下片沉于水中,膜质如鳞片。孢子果有大小之分,成对生于分支基部的沉水裂片上,大孢子果为雌性,个体小,长卵形,内有一个大孢子囊和3的大孢子,小孢子果大, 呈球形,内有多数小孢子囊,各含有64个小孢子。
分布与习性: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朝鲜、日本也有。满江红的生长适温为21-24度,温带地区人工养殖满江红时,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在水塘或水稻田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去热带地区,夏季适当遮荫有利于它的生长。 繁殖:一般用营养繁殖,即依靠营养器官根状茎的不断断离来增殖。断离的每段有须根时易成活。 用途:是水面绿化、美化的好材料。当其满布水面时,呈蓝绿色,而在阳光下呈红色,特别是秋后全部叶片变红,满江绯红,是秋后水面一景,蔚为壮观。同时满江红长满水面时,可防止蚊虫生长。植物体管腔内有鱼腥藻与之共生,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广泛用作稻田绿肥和饲料。我国生产上利用较普遍的是中国满江红、蕨状满江红和卡洲满江红。 对温度十分敏感,但因种类而异。蕨状满江红耐寒性较强,起繁温度为5℃左右,15℃~20℃为适宜生长温度,多在冬春放养;中国满江红和卡洲满江红耐热性较强,起繁温度为10℃左右,20℃~25℃为适宜生长温度,多在夏季放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