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园林地被 兰科植物 适应性
近几十年来,许多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在全球范围内,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直接受到威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退耕还林,恢复绿色植被的重大意义,人工绿化、美化已成为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改善、保护和美化环境的最有效途经之一。
地被植物是组成绿色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1],也是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具有大量减少近地面空气中含菌量的功能,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园林地被植物”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它已由过去的常绿型走向了多样化,由草坪向观叶。观花、观果型转化,种类包括多年生低矮草本植物和
一些适应性较强的低矮匍匐型灌木和藤本植物[1]。我国园林地被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可用作地被的材料千姿百态,兰科植物中的许多种类就可用于园林地被的绿化。本文以兰科植物进行适应性研究,筛选出几种适应性强的种类,就其性状、产地、栽培及用途作简要介绍,并加以推荐。
一、适应性试验
l、材料:主要对云南省各地的野生兰科植物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兰科植物的生态条件,用自然繁衍种苗进行栽培试验。
2、方法:将引种回来的野生兰科植物于林下,不定株数、不分种苗大小、基本固定位置,采用常规管理,以盆栽和地栽两种方式对其生长。发苗、花期及越冬等适应性、观赏性采取直接观察比较的方法。
3、结果:
(1)、兰科植物植株低矮,高度不超过70cm;
(2)、地栽的兰科植物长势比盆栽的好,且发苗率要高;
(1)、兰科植物四季常绿,每个季节均有开花的种类,且花色、花香各异,花期长;
(4)、虎头兰、碧玉兰、足茎毛兰等大叶、厚叶兰类耐寒能力强,可露天越冬;
(5)、虾脊兰类对光照要求不高,耐较阴湿的环境。
二、品种推荐
l、兰属类 Cymbidium
( l)、青蝉兰 C. hookerianum
假鳞茎狭卵球形至狭椭圆形,叶5-8枚,带状,长70-90cm,宽1.5-3cm,花草外弯或近平展,长60-7Ocm,有花6-12朵,花较大,直径13-14cm,有香气,1-3月开花。产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2]
( 2)、碧玉兰 C.lowianum
假鳞茎近卵球形,叶带状,5-7枚,长60-90cm,花草平展、下弯或近斜立,着花6-25朵,虽无香气,但唇瓣上有宽阔的深红色V形斑及一条纵的红色中线,非常美丽,花期4-5月,产云南东南部系西南部「2」
(3)、西藏虎头兰C.tracyanum
具粗厚、肉质的气生根,假鳞茎较大,卵状椭圆形,叶5-8枚,带状,长可达80-10Ocm,宽3-3.4cm,稍外弯,花草近直立或倾斜,通常具花10余朵,花大而艳丽,直径可达15cm,且有浓郁香味,3,4月开花,每花开放20余天,产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2]。
(4)、长叶兰C.eythraeum
假鳞茎卵球形,叶5-10枚,带状,长70-90cm,宽10-16mm,花革较细,近平展或外弯,有花3-12朵,花直径约5cm,有香味,花期10-12月,产四川、云南和西藏[2]。
以上四种兰科植物耐旱、耐瘠薄,管理较粗放,昆明地区可露天越冬;可片植于林下,或栽于草坪一角,以增加植物的层次感,或点缀岩石、假山,是较好的观叶、观花地被。
2、虾脊兰类 Calanthe
具根状茎或假鳞茎,叶数枚,宽椭圆形,长 10-50cm,宽3-10cm,花草直立,花色有白。黄、红、黄绿等,总状花序具少数至多数花,花中等大,四季均有开花的种类。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推荐种有:
(1)、银带虾脊兰C.argenteostriata 叶面有5-6条银灰色的带,为上好的观叶地被。
(2)、肾唇虾脊兰C.brericornu
相关信息
①本站信息来源于网络与会员发布,仅供浏览参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请谨慎采纳.本站不做任何担保.
②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意义,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转载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③如转载文章信息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本站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