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州城市道路绿化设计

2007/8/19 11:01:00

当我们回忆起走过的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是街道和纪念性的建造物。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川流不息的车辆,迎风招展的行道树,平整艳丽的绿化带,赋予街道勃勃生机和强烈的个性。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注重绿色空间和环境质量的温州的今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市政府的重视,温州这几年的城市道路绿化迎来了崭新的一页。现对温州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和设计原则作一些简单的概述。


    一、温州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


据不完全资料显示,温州的城市道路绿化从六十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1)行道树栽植阶段。
  初期的道路绿化是以行道树的成排列植为显著特征。当时的城市道路较窄,且人行道仅一米多宽,用路者大多是行人和自行车,尤以行人为主,此时道路绿化的功能是满足行路人的遮荫。于是树冠膨大,分枝点高的植物,如二球悬铃木、香樟、桉树、喜树、女贞为主要运用树种。较为典型的道路绿化有老城区的主干道:公园路、信河街、解放路。这一时期,虽然也出现了望江路、九山路等有较丰实的植物造景的道路景观,但应归于九山公园和望江公园的范畴,不在本文讨论和说明的范围之内。


    (2)绿化带替代硬件隔离带阶段。
  80年代,随着旧城改建的展开,街景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多层建筑是此时的主要建设内容。这一时期,机动车特别是摩托车、大巴、中巴、出租车的骤增,使得城市道路大大地拓宽了,1米来宽的绿化隔离带替代了生硬的铸铁和不锈钢隔离件,使道路景观变得生机盎然。这一阶段的道路绿化代表有人民路、鹿城路。


  (3)大面积的绿化隔离板带和交通绿岛。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温州与外界的交往愈加频繁,随着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较大城市”的进深,以改善城市形象,优化生态环境,创造一个适应人类生活起居的自然城市空间的呼声日渐高涨,道路绿化翻开了新的一页。大面积的绿化隔离带和交通绿岛成了道路绿化的主流,绿化带不仅是起分隔车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起绿化、美化街景的作用,带宽由原先的1米拓增至2-4米宽,有的甚至大于4米。此时具有代表意义的有:城南大道、东瓯大桥等。


二、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原则:


(1)适应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
城市道路绿化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道路的宽度,也直接影响到绿带的宽度。一个城市道路系统有:快速道路系统、交通干道系统以及步行交通系统。不同的道路系统对绿带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步行交通系统的道路绿化要有良好的遮荫功能,但快速道路系统如温台甬高速公路是封闭式的,几乎无行人行走,所以对绿带的绿色覆盖率无多大要求。


(2)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与《城市绿化管理条例》。
规范是国家行业的标准,条例是行业的法令。设计师要吃透规范和条例,做到心中有数,并严格执行。


(3)符合使用者的特点。
道路功能不同,使用者的出行目的亦不同。机动车道的使用者大多为大巴、中巴、出租车、摩托车;非机动车道的使用者大多为自行车和助力自行车;人行道的使用者为行人和附近的居民。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使用者有较明确的出行目的,对绿带的细部不会有很多的关注,他们往往只意识到绿带的大面积色彩、轮廓和粗线条。而人行道上的行人有较充裕的时间,且行路速度较前者慢,对周边绿带的变化有一定的敏感性。


(4)结合立地环境,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
绿带是道路的门面工程,设计应遵循美的有关规律,而且绿带内往往设有路灯柱、窨井等构筑物,绿化设计须结合现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因素。例如:路灯柱的排列间距往往相等,可以结合灯柱,设计成有节奏感的绿带效果。


(5)选择适地适生的植物,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具备应有的生态功能。
植物配置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形成当地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有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须有生态方面的要求,根据周边环境及道路性质,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据有关资料统计,夏季榕树荫下的地面较阳光直射的地面温度低5。C左右。特别在夏天,遮荫防晒已成为道路绿化的必备功能。


(6)设计要结合社会现有的养护能力。
“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城市道路绿化的成败,很大原因取决于养护管理,避开现有的养护能力做设计,最终是昙花一现,甚至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促使城市发展。凯文·林奇在《城市的形象》一书中,;列举了构成城市形象的五大因素,道路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充分说明道路绿化作为道路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