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落叶松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

2007/12/19 19:12:00

(二) 病原孢子飞散期调查方法



在固定标准地内,按5点取样法设立5株样株,从6月份至7月份,在样株落叶层上(落叶病)或样株树冠上(枯梢病)设置载玻片,载玻片上涂一层凡士林,每两天更换一次载玻片,带回室内,用400倍显微镜观察每块载玻片中部的2条视野带,用计数器数计捕捉的孢子数,并用测微尺测算视野带面积,计算每平方厘米捕捉的孢子数。当开始发现孢子时为始见期,孢子数开始持续增多时为始盛期,孢子数达到最多时为高峰期,孢子数大量减少后为盛末期,孢子不能捕到时为末期。



(三)预测方法



1、发生期预测



采用实际调查法,根据病原孢子飞散期的实际调查,当孢子飞散达到高峰时,发出防治适期预报。如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在每平方厘米孢子捕捉数达到100个以上时即可发出防治适期预报。



2、发生量预测 分统计法和实验法两种



⑴ 统计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从病害发生的历史资料中找出环境因子与病害发生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目前环境因子预测病害的发生情况,如:



①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预测式



Y=68.31-1.68X1-0.5638X2+0.36X3



式中:Y-—预测当年感病指数;X1-—当年4、5月份平均气温;X2-—当年6、7月份平均相对湿度;X3-当年6、7月份降水量



② 落叶松枯梢病 当4、5月份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不低于当地一般年份时,6、7月份平均气温将在17℃以上,相对湿度将在80%以上,降水量在200mm以上时,预测当年发病就重;当4、5月份以上三项气象因子不低于一般年份,6、7月份相对湿度将在70~80%时,预测当年发病中等;当4、5月份以上三项气象因子低于一般年份,6、7月份相对湿度又将低于70%,预测当年发病轻微。



⑵ 实验法:是运用生态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方法,通过预测圃观察、系统调查、孢子捕捉和人工培养等手段,来预测病害的一种方法。



第二节 华北落叶松主要虫害



在动物界中,昆虫危害树木、苗木最为严重。也是动物界中类别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大类群,世界上已经有记载的100多万种,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已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为食,所以说昆虫的绝大多数都是害虫。林业害虫对林木生长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尺蛾危害严重时降低林木生长量,连续几年危害造成林木停止生长或死亡。



对华北落叶松害虫的防治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以安全、有效、经济、简易为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林业技术、化学、生物、物理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提高林业生产力的目的。



在孟滦林管局林区为害华北落叶松的主要虫害有落叶松毛虫、落叶松尺蛾、落叶松腮扁叶蜂、华北落叶松鞘蛾、舞毒蛾、落叶松球果花蝇。



一、主要食叶害虫



㈠ 落叶松毛虫 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



1、分类地位 鳞翅目 Lepidoptera家蚕蛾总科 Bombycoidea枯叶蛾科 Lasiocampidae



2、分布



国内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新疆等省;国外 苏联、朝鲜、日本、蒙古等国。



3、识别特征



⑴ 成虫:雌成虫体长28~45mm,翅展70~110mm,触角栉齿状;雄蛾体长24~37mm,翅展55~76mm,触角羽毛状。体色和花斑变化较大,前翅较宽,外缘波状,倾斜度较小,内中及外横线深褐色,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略呈3字形,最后2个斑若连成一线则与外缘近于平行,中室白班明显,后翅中间有淡色斑纹。



⑵ 卵 :椭圆形。长约1.8mm,宽约1.6mm,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粉黄、红至深红色,排列散乱。



⑶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8—72mm,体色变化较大,有烟黑、灰黑及灰褐等色。头部褐黄色,额区及额傍区为暗褐色,额区中央有1个三角形的深褐色斑。中后胸背面各有一束蓝黑色毒毛带。腹部背毛为黑色,侧毛为银白色,斑纹有时不明显,第八腹节背面有1对暗蓝色毛束。胸、腹部毛束长而尖,多呈纺锤状,先端无齿状突起。



⑷ 蛹: 体长40~60mm,黄褐或黑褐色,密布金黄色短毛。茧灰白或灰褐色,表面粘附有许多蓝黑色的幼虫毒毛。



4、发生特点



2年1代或1年1代。在河北省孟滦林管局经营范围1年1代,以3~4龄幼虫越冬,日均温低于9℃开始越冬,日均温稳定9℃时出蛰,越冬幼虫4月中旬到5月上旬上树开始活动,越冬死亡率为35%。越冬幼虫先啃食芽苞,展叶后食全叶。取食时胸足攀附松针,从针叶顶端开始取食,遇惊扰则坠地蜷缩不动。6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为化蛹末期;成虫7月下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羽化末期;羽化比较集中,成虫具强烈趋光性,通常在黄昏及晴朗的夜晚交尾。交尾后多飞向针叶茂盛的松树上,产卵于树冠中、下部外缘的小枝梢及针叶上。; 7月下旬卵开始出现,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8月中、下旬为产卵末期,卵成块状、排列不整齐。每头雌虫可产卵128~515粒。成虫寿命4~15天。卵经12~15天孵化,初孵幼虫多群集枝梢顶端,受惊动即吐丝下垂,随风飘到其它枝上。2龄后渐分散取食,受惊动不再吐丝下垂,而是直接坠落地面。幼虫共7~9龄。



落叶松毛虫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干燥稀疏的落叶松纯林。多在2~3年连续干旱后猖獗危害,猖獗后由于天敌大增,食料欠缺,虫口密度陡降,甚至难于见到活虫。对此虫不利的气候是雨量多的冷湿天气及幼虫出蛰后的暴雨和低温,这样的气候对其大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防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