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栽培技术要点

2007/12/18 19:05:00

入世后,我国中药材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据专家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特有的名贵药材——杜仲,缺口极大,将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在自然分布状态下,大多数野生杜仲生长在海拔300~1500米的山区。近几年,浙江、江西、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甘肃、辽宁等省均引种栽培,现杜仲已分布于华东、华中和华南等的15个省区。
  杜仲全身都是宝。树皮为贵重药材,是中医常用的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降血压的药物,并有安胎、预防流产等作用。杜仲的皮、叶、果中均富含杜仲胶,具有高度的绝缘性、黏着性、耐磨性和很强的耐酸碱性,是制造各种海底电缆等的重要绝缘原料。杜仲材质坚韧细致、色泽洁白,是做家具、船舶、枕木的良材。
  杜仲喜光,喜温和湿润气候,在酸性、中性、钙质和轻盐土质土壤中均能生长,尤以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PH值为5~7.5的土壤最为适宜。杜仲繁殖分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嫁接繁殖、压条繁殖、根蘖繁殖及组织培养6种繁殖方法。现以种子繁殖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杜仲的栽培要点:
  一、采种。10月份当种子饱满充实,种皮呈淡栗褐色或黄褐色,表面有光泽时即可组织人员用“震落法”采集。要选择20~30年生,发育健壮、树皮光滑、无病虫害及未剥皮利用的壮树为采种对象。将种子里的杂物清除,装入麻袋,置于通风处,晾干(切忌曝晒)后存放。
  二、育苗。把在常温下室内保存的干藏种子,于播种前一周取出,用变温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打破种子的休眠,促其萌芽。一般用60℃的热水浸种,随时搅拌,待凉后再将种子浸泡在20℃的),即开始播种。
  杜仲的播种期分为冬播、春播、秋播三个时期。冬播在11~12月。春播北方露地在4月上旬。育苗地以地势平坦、疏松肥沃、向阳湿润、排灌良好、微酸性土壤最好。待耕平耙细、施足底肥、土壤消毒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后,再做畦(畦宽80~100厘米)开沟(沟深2厘米、沟距25厘米)。每米播种40~50粒,每亩用种量10千克,覆土1.5厘米。15天后杜仲陆续出苗。
  幼苗忌旱怕涝,需细心管理。当幼苗长出2~4片真叶时追肥一次,每亩施尿素1千克。出现5~6片真叶时,结合间苗(去密留稀、去弱留壮)进行移栽。6~8月苗木速生期追施尿素,每月一次,每次每亩2千克。8月中旬停止施肥浇水。
  三、建园。一年生以上的苗木,高1~2米、胸径粗1.5厘米以上的杜仲可移出育苗地用于建园。建园一般在11月份杜仲落叶后到翌春萌芽前进行。建园密度常采用2×2~2×3或1.5×2的株行距。幼树每年中耕锄草两次,以利于树体生长。生长期间要及时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常见的有叶枯病、豹纹木蠹蛾、刺蛾及褐蓑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