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的病虫害防治

2007/12/18 19:06:00

杜仲的病害有:根腐病,苗木立枯病,叶枯病,杜仲角斑病,杜仲褐斑病,杜仲灰斑病,杜仲枝枯病。
(1)
根腐病
  在贵州、湖北、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发生,多在苗圃和5年生以下的幼树上发生,尤其是以苗圃地较普遍,严重时造成苗木成片死亡并且逐年蔓延。
主要症状
  病菌先从须根、侧根侵入,逐步发展至主根,根皮腐烂萎缩,地上部出现叶片萎蔫,苗茎干缩,乃至整株死亡。病株根部至茎部木质部呈条 状不规则紫色纹,病苗叶片干枯后不落,拔出病苗一般根皮留在土壤中。
发生规律
  主要病原菌有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等,具有较强的腐生性,平时能在土壤及病株残体上生长,68月份为该病害主要发生期,低温多湿、高温干燥均易发生此病,1年内形成23个发病高潮。除危害杜仲外,在核桃、杏、苹果、桃、银杏、桑、榆等幼苗中也普遍发生。苗圃地土壤粘重、透气性差、板结、苗木生长弱容易感病,连续阴雨也能诱发该病发生。整地粗放、苗床太低、床面不平、圃地积水,以及苗圃缺乏有机肥、土壤贫瘠、连续育苗的老苗圃地,易发生该病。
防治方法
  选好圃地。宜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灌溉及排水条件好的地块育苗,尽量避开重茬苗圃地。长期种植蔬菜、豆类、瓜类、棉花、马铃薯的地块也不宜作杜仲苗圃地。冬季土壤封冻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同时每公顷加施1.52.3吨硫酸亚铁(黑矾),将土壤充分消毒。酸性土壤每公顷撒 0.3吨石灰,也可达到消毒目的。精选优质种子并进行催芽处理,加强土壤管理,疏松土壤,及时排水,也能有效抵抗和预防根腐病。
药剂防治:幼苗初发病期要及时喷药,控制病害蔓延,用50%托布津400800倍液、退菌特500倍液、25%多菌灵800倍液灌根,均有良好的防病效果。幼树发病后也应及时喷药防治,已经死亡的幼苗或幼树要立即挖除烧掉,并在发病处充分杀菌消毒。
(2)
苗木立枯病
  立枯病又称猝倒病,在各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危害当年实生幼苗。
症状
  苗木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种芽腐烂:播种后幼苗出土前或苗木刚出土,种芽遭受病菌侵染,引起种芽腐烂死亡。低温、高湿、土壤板结或播种后覆土过深,易感此病。幼苗猝倒,幼苗出土至苗茎木质化前,病菌自幼嫩茎基部侵入,出现黑色缢缩,造成苗茎腐烂、幼苗倒伏死亡。在南方各产区苗木出土后如遇阴雨连绵天气发病严重,可造成苗木成片死亡。子叶腐烂:幼苗出土后,子叶被病虫侵入,出现湿腐状病斑,使子叶腐烂、幼苗死亡。在湿度过大、苗木密集或揭草过迟的情况下感此病。苗木立枯:苗木茎部木质化后,病菌主要从根茎部以下根部侵染,引起根部腐烂,病苗枯死而不倒伏。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与根腐病相同。在土壤粘重、板结、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土壤中病菌积累过多的苗圃地发生较多。苗木立枯病的防治参照根腐病的防治方法。
(3)
叶枯病(SeptoriaSp)
  为真菌引起的病害,成年植株多见。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圆形病斑,以后不断扩大,密布全叶。病斑边缘褐色,中间白色,有时使叶片破裂穿孔,严重时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
第一,冬季结合清洁田园,清扫枯枝落叶,集中处理,用土封盖严密,使其发酵腐熟,既减少了病害的污染,又可以积肥。
第二,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挖坑深埋。避免病叶随风飘扬,到处传播。
第三,发病后每隔710天喷111100波尔多液,连续喷洒23次。  
(4)
杜仲角斑病
  本病在各地杜仲林场和苗圃地都有发生,危害叶,使叶片枯死早落。
症状
  病斑多分布在叶的中间,呈不规则暗褐色多角形斑块,叶背病斑颜色较淡。病斑上长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子孢子。到秋后,有的病斑上长有病菌的有性孢子,呈散生颗粒状物。最后叶片变黑脱落。
病原
  病原菌的有性世代是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座囊菌科、球腔菌属。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单个生于叶的表皮下,有乳头状突起的假孔口。子囊圆筒形,有短柄,无色,具双层囊壁,子囊束生,无侧丝,每个子囊内含8个孢子。子囊胞子椭圆形,无色,双胞,上胞和下胞等大,分隔处略内缢。病菌的无性世代是尾孢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子囊孢子进行越冬,是翌年的初次侵染源。本病于45月份开始发生,78月份发病较重。据调查,苗木和幼树发病较重,成年树发病轻,立地条件差,树势衰弱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本病的防治关键在于加强抚育,增强树势,及时使用l%波尔多液喷雾保护。  
(5)
杜仲褐斑病
  本病危害叶片,病叶枯死早落。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
  病斑初为黄褐色斑点,然后扩展成红褐色长块状或椭圆形大斑,有明显的边缘,上生灰黑小颗粒状物,即病菌的子实体。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埋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梗单生,无色。分生孢子纺锤形,4个分隔,中间3个细胞暗黄色,两端截形,近基部细胞中部稍细,顶端有23根无色的鞭毛。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叶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天借风、雨传播危害。4月上旬至5月中旬病害开始发生,78月份为发病盛期。据调查,密度大、阴湿、土壤瘠薄的杜仲林易感病。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使病菌不断侵染危害。
防治方法:发病林分可参照杜仲角斑病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6)
杜仲灰斑病
  本病危害叶片和嫩梢,严重时病叶早落,削弱树势,影响植株生长。据贵州省调查,本病在该省湄潭、遵义两县的杜仲林内发生较重,如遵义县松林乡的杜仲林,灰斑病发病率100%,感病指数为57
症状
  病害先自叶缘或叶脉开始发生,初呈紫褐色或淡褐色近圆形斑点,后扩大成灰色或灰白色凹凸不平的斑块,病斑上散生黑色霉点。嫩枝梢病斑黑褐色椭圆形或梭形,后扩展成不规则形,后期有黑色霉点,严重时枝梢枯死。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菌。分生孢子梗褐色,单枝,有隔。分生孢子暗色有纵横分隔,倒棍棒形,不成链状,顶端有1根数个分隔的长附属丝(细胞柄),基部圆滑。本菌以往称格孢属,后来归入交链孢菌。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叶和病枝梢上越冬。第2年当温度在1315℃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于4月旬开始发病,5月中旬至6月上旬梅雨季节病害迅速蔓延。
防治方法
  应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清除侵染源。发芽前采用0.3%五氯酚钠或波美5度石硫合剂喷杀枝梢越冬病菌。发病期用50%托布津或退菌特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