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化县楼下村,当地人一直将一棵古树奉为“树神”,这棵树是村后生长了不知多少年的古樟树,树身高大,形如华盖,盘踞周边近百平方米。更为有趣的是,这棵樟树的树洞中长出了一棵蜡树,就像老祖宗抱着一个刚出生的晚辈。有关专家根据当地人的族谱考证,这棵古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古樟树洞中长出蜡树
古樟生长在村头东面的小山丘上,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绕树而过。树高20余米,长得郁郁葱葱,树干要三四个成人才能围抱起来,秋天的阳光,洒落在绿叶之间,树荫下浮光点点,十分好看。
古樟的树身已经中空,可以容纳一人进出,树身上有一道裂痕,仿佛被斧头从树身纵向劈开一般。在树干高约4米处,有一个树洞,从洞中长出了一棵碗口粗的蜡树,同样生机勃勃,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村里的老教师罗时庆说,以前古樟身上还寄生着一根手臂粗的常青藤,后来因为村里小孩经常在藤上爬上爬下,死掉了。
在古樟的树枝上,密密麻麻地缠满了红布条,看上去奇怪而威严。古樟到底有多大了,村民都答不上来。“我小的时候,古樟就是现在这样子。”今年80岁的村民罗志元说,小时候,爷爷辈的人告诉他,古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寄名”习俗代代相传
关于这棵古樟的传说,通过村民的代代相传,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特色。
据罗志元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古樟不知何故突然病蔫蔫的,好像快要死去了,树枝变得光秃秃的,没有一片绿叶子,而当抗战胜利后,古樟突然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枝叶葱绿如故,村民们感到惊奇,都称古樟为“神树”。
罗志元说,在古樟上缠满红布,是源于村里古老的风俗——寄名。村民们把儿女带到古樟底下,在樟树上系一块红布,并在孩子的名字中安插樟字,意为把孩子过继给古樟,希望孩子顺顺利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习俗就代代相传。
“各种各样的传说,表达了村民对大樟树的深厚感情。”罗时庆说,以前在古樟周边还有“苍溪庙”、“报恩寺”等人文景点,但在大炼钢铁和“文革”中被捣毁,唯独这棵古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现在当地百姓正在捐资修复原有景点,逢年过节,村民便在树下舞龙舞狮,祭拜古樟,外地的游客也纷纷赶来,一睹古树风采。
根据族谱推出树龄
让村民们遗憾的是,这棵古老的樟树一直没有挂个古树名木的牌子,它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也一直是一个谜。
“近几年,市、县的林业部门都来看过,但是都没有考证出古樟生长的具体年代。”楼下村村委会主任罗治平说,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看过古树后,在樟树旁边建起了围栏,每年都派人给古樟喷洒灭虫药。
古樟到底有多久的历史了?记者采访了当地民俗专家曾迪。
曾迪说,虽然林业部门没有考证出古樟生长的年代,但根据罗氏族谱记载,宋朝初年,罗氏祖人罗彦一迁徙到楼下,并修建了“苍溪庙”,将其妻陈氏葬于庙后,至今坟墓完好无损,在罗氏族谱中有“庙前一棵樟”的记载,樟树与苍溪庙互为见证,由此推断,古樟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