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乔木强于大草坪
本市不少小区绿化面积在增加,一些地方出现大面积草坪,但专家发现,就降温效果而言,大面积种草并不科学,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产生的降温效果会差异很大。
上海植物园所提供的《绿化缓解上海城市居住区热岛效应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在对居住区120个绿地降温试验研究发现,8米以上的大乔木降温可达2.8℃,5米至8米的小乔木可降温2.8℃,灌草类型可降温1.2℃,而草坪的降温效果就只有0.6℃。一片以乔木为主的绿地类型在高温天气下可平均降温2.5℃,可见乔木降温效果比草坪高三倍多。
“高大乔木蒸腾作用强,可消耗太阳的直接辐射能量的60%至75%,甚至90%。”上海植物园专家表示,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对环境产生很好的降温增湿效应,影响蒸腾作用最主要的元素是植物自身的叶片结构和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据分析,虽然有些乔木树种比灌木和藤本类要低,但由于单株乔木总叶量较多,所以降温作用要比后两者大。
本地树胜过洋树种
景观效果显著的热带树种,其实对本市居住区降温贡献率并不大。“近年不少开发商热衷于花大价钱引入的海枣等洋树,夏季降温效果其实不如乡土树香樟。”上海植物园园长胡永红博士表示。
课题组对垂柳、盘槐、紫荆、垂丝海棠、紫薇、桂花、广玉兰、夹竹桃、美人蕉、木芙蓉、腊梅、八仙花、棕榈、银杏、鸡爪械、白玉兰、黄杨、悬铃木等45种植物进行了单位叶面积蒸腾降温以及释水分级测试,结果发现,垂柳和夹竹桃的增湿降温作用最强,白玉兰、鸡爪械、十大功劳、洒金东瀛珊瑚、栀子、山茶和八角金盘这7种较弱。
对比显示,常用本土树种如香樟、雪松、广玉兰和水杉等的降温效果,要明显优于一些外来的观赏性树种如银海枣、棕榈等。
“化零为整”降温更佳
其实,并非绿化块数越多降温效果越好。上海植物园通过遥感影像与温度反演技术对上海各居住区监测研究发现,居住区平均温度与乔木面积比例、小区绿地最大面积呈正相关,而与小区绿化斑块数无关。
因此,专家建议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在保证较高绿化覆盖率的前提下,要提高绿地之间的连接度,提高绿视率。另外,面积大的绿地比面积小的绿地降温作用大,所以居住区绿化应多建大型绿地斑块。由于上海土地资源紧缺,将绿化深入居住区各个部位中去,做到点面结合,尽可能“化零为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立体绿化大有空间
在当前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大有空间。
在炎热的夏季,有绿化的墙面可比普通墙面温度降10℃至14℃,相应室温可降0.5℃至5℃。研究发现,在居住区选择种植一些攀援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如爬山虎、葡萄、紫藤、绣球、山茶、月季、景天类等,一般可使室内温度降低3℃至4℃。上海植物园试验表明,中午12时30分至下午1时30分,紫藤架下的路面和无遮挡的冰裂纹路面的平均温度最大相差18.2℃。
在应用屋顶绿化的莘庄生态示范楼中,各时段的室内空气温度平均降低1℃。据专家测算,如上海将可用于绿化的屋顶全部利用,全市可增加1亿至2亿平方米的绿化面积,不仅大大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可减少3亿至4.5亿元的电费开支。
到今年年底,本市将实现5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目前,静安、闵行、卢湾等区屋顶绿化面积较大。
绿色廊道通风舒适
为保证小区内的通风状况,不宜在上风向布置较多灌木。植物园专家表示,居住区内良好的通风条件也是降低热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拉开居住区建筑之间的距离,增加距建筑1.5米处绿地开阔度是提高通风的主要方法。研究发现,乔草类型通风较好的绿地降温能力要高于乔灌草较为密封的类型0.8℃。
专家表示,种植乔木虽然也会降低小区内的流速分布,但由于乔木有遮阳和蒸腾作用,在夏季可有效提高行人的舒适度。
【效果初显】
徐汇长宁热岛效应改善
历年遥感影像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申城热岛强度范围迅速递增,中心城区热力强度最强处与郊区最低处温度足足相差3.6℃。2004年以后,植树造绿让市中心区域(卢湾、黄浦、静安)夏季热岛效应有所缓解。近几年,徐汇区、长宁区夏季热岛效应也明显改善。
2006年,上海城区35℃以上的高温天气达27天,绿化覆盖率高的崇明县气温比中心城区低1.4℃至3.2℃。记者从闵行区农业和绿化局获悉,截至2007年底,闵行区绿化覆盖率达39.2%,高于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37.6%),全区的平均气温比全市平均气温低2℃至3℃。
【专家建议】
用“人均绿量”评估优劣
绿化率和绿地覆盖率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绿化指标。“但这些指标用于居住区绿化往往出现很大误差。”上海植物园专家表示,居住区绿化如何,不仅要看绿地率,更要看三维绿量(所有生长中植物茎叶所占空间体积)。
据实际测算结果表明,覆盖完全的一片草地的降温能力,只是相同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结构群落的四分之一,主要是种植结构的不同和植被叶面积指数的差异造成的。
“居住区人口密度不一,以目前的绿化指标来评判,每个人实际拥有的绿量不一定能达到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上海植物园专家指出,必须引进新的概念——人均绿量,即每人平均占有的绿色植物叶面积数量,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出居住区生态效益的优劣。○本报记者|王红梅|实习生|马少静|文○本报记者|陈程程|摄